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震后沟道泥石流启动条件——松散堆积体雨中失稳的水力学机制分析
引用本文:吴永,何思明,裴向军,李新坡.震后沟道泥石流启动条件——松散堆积体雨中失稳的水力学机制分析[J].岩土力学,2012,33(10):3043-3050.
作者姓名:吴永  何思明  裴向军  李新坡
作者单位:1. 中国科学院 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成都 610041; 2. 中国矿业大学 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 徐州 221008; 3. 成都理工大学 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4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1202258,No.41002114);国家科技支撑项目(No.2011BAK12B03);西部之光项目(No.Y2R2210210);深部岩土力学与地下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No.SKLGDUEK1107);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No.SKLGP2012K023);山地所博士基金项目(No.110900K251)
摘    要:5.12地震导致大规模的松散崩滑物质堆积于沟道,极大的增加了震后降雨型沟道泥石流爆发的概率。然而,灾后特殊的物源条件和成灾环境改变了传统沟道泥石流的形成机制,给震后沟道泥石流的防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为此,以水文学为基础,在构建松散堆积体潜水位变化水文学模型的前提下,借助水力学理论,分析了沟道堆积体内水力随潜水位变化的规律和特征,研究作用在单元条块堆积体上静水压力和动水压力的计算方法。在合理分段沟道松散堆积体的前提下,基于无限边坡理论完成了对各段堆积体下滑力、基底抗滑力及剩余下滑力的表达构建。结合算例解析了震后降雨条件下堆积体失稳的力学机制。分析表明,震后沟道松散堆积体失稳启动并泥石流化是流域降雨作用下堆积体内潜水位不断抬升、水力环境不断劣化的结果。流域大、沟道窄、堆积深、导水系数小、沟床缓的堆积体因较高的潜水位更易在降雨中失稳,且失稳模式因条块间剩余下滑力差异而分为整体推移启动及解体牵引启动两类。

关 键 词:震后降雨  泥石流  松散堆积体  沟道水文模型  水力学机制
收稿时间:2011-05-27
本文献已被 CNKI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岩土力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岩土力学》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