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浙江近岸泥质区近140年来重金属元素沉积记录及其对长江流域人类活动的响应
引用本文:张振, 刘健, 陈彬, 徐刚, 仇建东, 王双. 浙江近岸泥质区近140年来重金属元素沉积记录及其对长江流域人类活动的响应[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6, 36(3): 23-33. doi: 10.16562/j.cnki.0256-1492.2016.03.003
作者姓名:张振  刘健  陈彬  徐刚  仇建东  王双
作者单位:1.1. 山东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青岛 26659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30964,41306063);泰山学者工程专项经费资助;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GZH201200506)
摘    要:对取自浙江近岸泥质区的柱状样DZ-28沉积物进行了粒度分析、210Pb和137Cs同位素测年分析以及常量元素和重金属元素(As、Cd、Cr、Cu、Hg、Pb和Zn)含量分析,并用综合污染指数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了近140年来研究区重金属污染程度的变迁。结果表明:柱状样沉积物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85 cm/a;Al、Fe、K、Mn和Mg的含量与中值粒径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它们在20世纪80年代后含量逐渐增加,而Si和Ca则具有相反的变化趋势,这可能是由长江流域内大坝修建等一系列水利工程建设和上游水土保持工作的广泛开展所引起的;重金属元素含量在1982年前基本保持不变;在1982-2005年间均出现较大幅度增长,表明长江流域的人类活动强度在80年代后显著增加,导致巨量的重金属污染物被释放到长江中并被输送到研究区域,从而导致沉积物中这些元素的绝对含量明显升高;2005年后,Cu、Cr和Zn的增加趋势减缓,表明该时期内我国的环保政策等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重金属污染物的排放,而Pb含量的增加可能与这一时期三峡大坝蓄水有关;研究区的重金属综合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危害程度均低,表明近140年来研究区所面临的生态风险程度很低。近140年来重金属分布及演化特征与长江流域经济发展和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等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关 键 词:重金属元素  沉积速率  高分辨率沉积记录  人类活动响应  浙江近岸泥质区
收稿时间:2015-12-17
修稿时间:2016-03-23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