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水文过程和采砂活动下鄱阳湖湿地景观格局及其变化
引用本文:潘艺雯,应智霞,李海辉,刘成林,张欢,管毕财,刘以珍,何亮,葛刚.水文过程和采砂活动下鄱阳湖湿地景观格局及其变化[J].湿地科学,2019(3).
作者姓名:潘艺雯  应智霞  李海辉  刘成林  张欢  管毕财  刘以珍  何亮  葛刚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资源环境与化工学院;鄱阳湖环境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昌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江西省鄱阳湖水利枢纽建设办公室;南昌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摘    要:以鄱阳湖湿地为研究对象,以1993年、1997年、2002年、2006年和2013年枯水期相似水位下Landsat TM/OLI影像为数据源,解译、提取出5个时期枯水期的鄱阳湖湿地信息,结合水位数据,从景观面积和景观指数两方面,研究5个时期枯水期鄱阳湖湿地景观格局及其变化;以2000年、2001年、2006年和2011年丰水期的Landsat TM5影像为数据源,解译、提取出4个时期的采(运)砂船信息,结合1992~2013年星子水文站的逐日水位数据,分析水文过程和采砂活动对鄱阳湖湿地景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1993年、1997年、2002年、2006年和2013年枯水期鄱阳湖水域面积总体在减少,草洲面积总体在增加,且主要表现为稀疏草洲向非植被区扩张;水域和泥沙滩地面积之和分别与年最大水位、年水位振幅显著正相关,稀疏草洲面积分别与水域和泥沙滩地面积之和、年最大水位显著负相关,表明低水位会导致非植被景观面积缩减,促进稀疏草洲的扩张;随着时间的推移,4个时期鄱阳湖采砂活动范围由北向南扩张,而采砂导致的湖底地形变化可能导致了枯水期鄱阳湖极浅水域面积的减少和深水域面积的增加;除1997年1月10日的数据受1996年较高水位的影响比较特殊外,其它4个时期研究区枯水期的景观格局的变化表现为景观破碎化程度在降低,景观形状从复杂向简单转化,但是景观异质性并没有明显变化。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