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海原-六盘山断裂带现今地震危险性的数值模拟分析
引用本文:蒋锋云, 季灵运, 赵强. 2021. 海原-六盘山断裂带现今地震危险性的数值模拟分析. 地质力学学报, 27(2): 230-240. doi: 10.12090/j.issn.1006-6616.2021.27.02.022
作者姓名:蒋锋云  季灵运  赵强
作者单位:1.中国地震局第二监测中心, 陕西 西安 710054;; 2.防灾科技学院, 河北 三河 065201
基金项目:中国地震局地震星火计划攻关项目(XH20083);中国地震局震情跟踪面上项目(2020020203)
摘    要:
基于正交各向异性理论表征断层的变形行为,将平行断层面的剪切模量和周围介质剪切模量的比值作为反演参数,以海原-六盘山断裂附近现今GPS观测地壳水平运动速度场作为约束,通过构建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遗传算法,反演了海原-六盘山断裂平行断层面的剪切模量分布。结果显示:六盘山断裂中南段平行断层面剪切模量与周围介质接近,且沿断层面地震动活动较为稀疏,反映六盘山断裂两侧近场差异变形较小,和汶川地震前龙门山断裂的情况类似,可能断裂带处于强闭锁状态。
整个狭义的海原断裂带平行断层面剪切模量比周围介质要小的多,在0.4以下,且0~5 km要比深部大,可能反映了1920年海原8.5级地震之后,该断裂仍然处于震后调整状态。西段金强河断裂、毛毛山断裂、老虎山断裂浅部0~5 km剪切模量较小,而在5~20 km剪切模量相对较高,结合沿断层面地震活动分布特征,认为金强河、毛毛山断裂浅部可能存在蠕滑,而深部5~20 km存在应变能积累特征,具有强震发生的背景,而老虎山断裂由地表至深部地震活动较为密集,可能存在贯通性蠕滑,强震发生的可能性较小。


关 键 词:海原-六盘山断裂   GPS   有限元   正交各向异性   遗传算法
收稿时间:2020-11-30
修稿时间:2021-02-02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力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力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