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地下水典型氧化还原敏感组分迁移转化的研究热点和趋势
引用本文:牛爱钰,李欣,刘菲,等. 溶解性二价铁-铁氧化物非均相体系氧化还原电位的电化学测定方法探究[J]. 岩矿测试,2024,43(3):407−416. DOI: 10.15898/j.ykcs.202402230019
作者姓名:牛爱钰  李欣  刘菲  杨珊珊
作者单位: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利部地下水保护重点实验室(筹),北京 100083;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8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277050)
摘    要:

溶解性二价铁(Feaq 2+)-铁氧化物非均相体系的氧化还原能力显著影响含水层中有毒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行为。然而,非均相体系氧化还原电位(Eh)的测定存在平衡缓慢和结果不稳定等难题,故亟待开发与优化电化学法快速准确测定Eh,实现Feaq 2+-铁氧化物非均相体系氧化还原能力的定量表征。本文选取针铁矿作为常见的铁氧化物,探讨了介导和非介导电位法测定Feaq 2+-针铁矿非均相体系Eh的优化实验条件,研究了介导物质的类型与添加顺序以及工作电极预处理方法等条件对Eh测定的影响,并通过能斯特方程验证电位法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工作电极的表面状态、介导物质的选择以及针铁矿-工作电极之间平衡的建立对Eh 测定十分关键。
介导法能有效地缩短测定时间,但需要选择合适的介导物质;非介导法需确保工作电极与针铁矿之间平衡的建立。同时,利用非介导法测定了不同pH和Feaq 2+浓度下不同粒径针铁矿与Feaq 2+非均相体系的Eh,根据能斯特方程和最小二乘法多元线性拟合得到不同粒径针铁矿的标准氧化还原电位(Eh0),对于粒径为200、700和1000nm的针铁矿Eh0分别为815、802和782mV,验证了优化后电位法的可行性。本文的结论可为矿物非均相体系Eh的测定提供方法学参考,也为预测Feaq 2+-铁氧化物非均相体系参与的污染物衰减速率提供理论支撑。




关 键 词:溶解性二价铁  铁氧化物  非均相体系  氧化还原电位  针铁矿
收稿时间:2024-02-19
修稿时间:2024-04-02
点击此处可从《岩矿测试》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岩矿测试》下载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