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南极普里兹湾海域夏季表层水体颗粒有机碳及其同位素分布特征
引用本文:尹希杰,李云海,乔磊,王爱军,徐勇航,陈坚.南极普里兹湾海域夏季表层水体颗粒有机碳及其同位素分布特征[J].极地研究,2014,26(1):159-167.
作者姓名:尹希杰  李云海  乔磊  王爱军  徐勇航  陈坚
作者单位:1.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福建 厦门 361005; ;2. Hydrometeorology and Remote Sensing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Oklahoma, Norman, OK 73019 USA
基金项目: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CHINARE2012-01-02,CHINARE2013-01-02,CHINARE2013-01-07,CHINARE2013-04-01)资助
摘    要:基于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在普里兹湾海域采集的61个站位的表层悬浮体样品的颗粒有机碳(POC)及其稳定同位素(δ13CPOC)测试结果,结合卫星遥感解译的研究区海水表面温度(SST)、叶绿素a(Chl a)浓度和海冰覆盖率数据,研究了普里兹湾海域表层水体悬浮POC的分布特征,探讨了悬浮体中POC的来源及其形成过程。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普里兹湾表层悬浮POC浓度为0.28—0.84 mg·L-1,平均浓度为0.48 mg·L-1;δ13CPOC值的变化范围为-29.68‰—-26.30‰,平均值为-28.01‰。表层水体悬浮POC分布呈现近岸高于远岸,西部高于东部的特征。POC的高值区主要分布在冰架附近,与表层水体Chl a浓度和海冰覆盖率分布趋势基本一致,表明夏季普里兹湾表层水体悬浮POC主要由浮游植物现场生产,而浮游植物的生长受到了海冰的显著影响。在普里兹湾外部海域表层水体悬浮颗粒物δ13CPOC值从东向西逐渐偏负,而调查区东部从近岸向远海逐渐偏负,反映该海域δ13CPOC分布特征主要受到浮游植物吸收与固定CO2速率的影响。中山站附近海域δ13CPOC值显著偏负,可能是受到近岸海域陆源有机质输入和浮游生物种属改变的影响。

关 键 词:悬浮颗粒物  颗粒有机碳(POC)  颗粒有机碳同位素(&delta  13CPOC  普里兹湾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极地研究》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极地研究》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