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真江蓠幼苗在不同选型人工基质上生长的比较
作者姓名:钟晨辉  郑雅友  李雷斌  黄瑞芳  林琪  张鹏
作者单位: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福建省海洋生物增养殖与高值化利用重点实验室,福建厦门361013;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浙江温州325005
基金项目:国家海洋局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资助项目(201105008-6):福建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资助项目(闽海渔科2013F001-):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14J01095)
摘    要:2011年4~12月间,在福建省厦门市小嶝岛潮间带的退化真江蓠海藻场底播增殖了5种附着真江蓠盘状体的人工基质(牡蛎壳、文蛤壳、小石块、小瓦片和花岗岩碎石),比较了自然度夏后真江蓠幼苗在基质上生长的效果.结果表明:牡蛎壳易风化,表面的江蓠幼苗密度最低,成活率最低,幼苗附着效果不佳.文蛤壳、小石块和小瓦片表面的江蓠幼苗密度较低.而小花岗岩碎石上江蓠幼苗生长效果最佳,度夏后幼苗密度、成活率最高,分别是其他基质的3.77~15.95倍和2.02~4.56倍(p0.05).随后,在2012年4月至2013年1月间,开展了6种附着真江蓠盘状体的不同粒度范围小花岗岩碎石的底播试验,着重分析了度夏后基质上真江蓠幼苗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度夏前,不同粒度范围基质底播区域内的江蓠幼苗密度相近.但度夏后,较小粒度范围基质(-5 mm)和较大粒度范围基质(+30 mm)上江蓠幼苗密度、成活率和生物量都较低,且较大粒度范围基质(+20mm)还极易附着污损生物,抑制江蓠幼苗生长.适中粒度范围(+5~-15 mm)的小花岗岩碎石基质上江蓠幼苗密度和成活率最高,生物量最佳,分别是其他粒度范围基质的1.64~10.56、1.28~2.51、1.39~2.26倍(p0.05),较适合作为真江蓠藻场修复的人工基质材料.

关 键 词:海洋生物学  真江萬  人工基质  粒度  生长  密度  成活率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应用海洋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应用海洋学学报》下载全文
正在获取相似文献,请稍候...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