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安海湾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现代沉积过程分析 |
| |
引用本文: | 李东义, 徐勇航, 王爱军, 郑斌鑫, 李国刚. 福建安海湾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及其现代沉积过程分析[J]. 沉积学报, 2015, 33(4): 724-734. doi: 10.14027/j.cnki.cjxb.2015.04.011 |
| |
作者姓名: | 李东义 徐勇航 王爱军 郑斌鑫 李国刚 |
| |
作者单位: | 1.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与海岸地质环境开放实验室 福建厦门 361005;;;2.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北海海洋工程勘察研究院 山东青岛 266033 |
| |
基金项目: |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 |
摘 要: | 通过对福建安海湾表层沉积物的粒度分析和对比,应用系统聚类分析、粒径趋势模型和切应力计算公式,探讨了研究区粒度的分布特征、沉积环境分区、表层沉积物输运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包括6种表层沉积物类型,以黏土质粉砂和粉砂为主,沉积物大体呈现自海湾两侧潮滩向潮汐通道变粗的分布趋势.表层沉积物粒度的分布特征与水动力条件和物质来源密切相关,湾口附近及湾内深槽内,细颗粒的沉积物被再悬浮带走,粗颗粒的含量增大;在湾内潮滩上,悬浮物质因水动力作用逐渐减弱发生分选沉降,形成向岸变细的横向分异.海湾外泥沙随潮流不断地向海湾东侧岸滩运移,海湾周边陆源来沙由湾顶部往湾口方向下泄,两者是导致表层沉积物出现明显的顺时针方向汇聚趋势的原因之一;表层沉积物的输运趋势、悬浮泥沙的输运、潮滩植被与湾口沙嘴的遮蔽效应共同影响了研究区内浅滩地形的形成和变化.研究区可分为四类沉积环境区,以潮滩和潮汐通道环境为主,不同沉积区内的粒度参数、粒级频率和敏感粒级均有差异,动力条件差异和不同物源的影响程度是现代沉积环境格局的主要影响因素.
|
关 键 词: | 粒度 沉积环境 沉积动力 粒径趋势分析 |
收稿时间: | 2014-06-30 |
修稿时间: | 2014-11-07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沉积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沉积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