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海断陷盆地古近纪煤系沉积控煤作用与成煤模式——以山东黄县盆地为例 |
| |
作者姓名: | 吴悦 王东东 王海亮 刘海燕 李增学 郑雪 |
| |
作者单位: | 山东科技大学 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90;龙口矿业集团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山东 烟台 265700;山东科技大学 图书馆,山东 青岛 266590 |
| |
基金项目: | 中海油研究总院委托项目(CCL2021RCPS0172KQN);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072188,42272205);河北省资源勘测研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
| |
摘 要: | 我国海域区煤型油气资源量丰富,然而海域煤型烃源岩的研究程度却相对较低,严重制约了海域区煤型油气资源勘探。选取与海域区煤盆地成煤时代基本一致、地质条件相似、研究程度高的近海断陷含煤盆地——黄县盆地为例,开展沉积控煤作用与成煤模式研究。在充分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精细重建了成煤期的古地理格局、演化及其沉积控煤作用。结果表明:(1)黄县盆地古近纪煤系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沉积,可以识别出2个三级层序。煤层主要发育在湖扩张体系域时期的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环境。(2)综合恢复了涵盖古近系整个成煤过程的层序I湖扩张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层序II低水位体系域和湖扩张体系域的层序-古地理格局,并分析其沉积演化特征与沉积控煤作用;煤层主要发育在低水位体系域晚期-湖扩张体系域早期,湖平面缓慢上升的辫状河三角洲前部湖沼环境,并逐步向辫状河三角洲扩展;其次,煤层发育在湖扩张体系域的中晚期,湖平面频繁变浅-变深的湖沼-浅湖沉积环境。(3)建立了古近纪近海断陷盆地2种典型的沉积成煤模式。一是滨浅湖湖沼-辫状河三角洲成煤模式,主要发育在低水位体系域晚期-湖扩张体系域早期湖水平面缓慢抬升的过...
|
关 键 词: | 层序-古地理 沉积控煤作用 成煤作用 黄县盆地 古近纪 |
收稿时间: | 2022-10-24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煤田地质与勘探》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煤田地质与勘探》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