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青藏地区现代土壤中有机质类异戊二烯烃来源及地质意义 |
| |
作者姓名: | 张成君 张菀漪 张丽 王小雨 IMBABAZI Berthe 叶生霞 |
| |
作者单位: | 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西部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西部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西部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西部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西部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兰州大学地质科学与矿产资源学院(西部矿产资源重点实验室),兰州,730000 |
| |
基金项目: | 本文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NSFC 41571177,41601187,41501209)和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编号:lzujbky 2015 254)的成果。 |
| |
摘 要: | 本文通过对海拔高度在2500~4500 m的甘肃南部和祁连山、青海东部、西藏东部林中表土、林间表土、森林上限表土、森林下限表土、森林上限高山草甸土,以及青海玉树冬给错纳地区亚高山荒漠—草甸土中可溶有机质正构烷烃分析,利用检测出的类异戊二烯烃的分布特征,对Pr(姥鲛烷)、Ph(植烷)的成因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地理环境土壤中均有明显的Pr、Ph存在,Pr/Ph(姥植比)主要为0.6~1.4,平均0.95;Pr/n-C17值主要为0.2-1.2,平均0.64;Ph/n-C18值主要为0.4~1.4,平均0.85。Pr和Ph不仅在水体中生成,在土壤环境中也可以形成。Pr/Ph值与不同生态环境土壤之间没有明确的相关性,但与不同地理区域有一定的联系。在较为温湿的土壤中Pr优势,可能与微生物活动强烈,采用有氧呼吸方式降解有机质有关;干旱、寒冷土壤中Ph优势,可能主要与厌氧发酵有关。由于生成Pr、Ph有机母质及演化途径的差异,以及热演化、成岩过程中的转变,其比值很大程度上影响对沉积盆地原始介质环境信息的判断。
|
关 键 词: | 甘青藏地区 地表土壤 类异戊二烯烃 微生物 热演化 成岩作用 |
收稿时间: | 2016-04-19 |
修稿时间: | 2016-09-05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论评》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地质论评》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