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西北太平洋地区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对TC群发过程的影响 |
| |
作者姓名: | 金小霞 韩桂荣 占瑞芬 陈圣劼 何金海 张静 |
| |
作者单位: | 江苏省气象台, 江苏 南京 210008;江苏省气象台, 江苏 南京 210008;中国气象局 上海台风研究所, 上海 200030;江苏省气象台, 江苏 南京 210008;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大气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44;江苏省气象台, 江苏 南京 210008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1375093);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006107);中国气象局预报员专项(CMAYBY2014-025) |
| |
摘 要: | 根据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集(CMA-STI),以及定义的热带气旋(Tropical Cyclone,TC)群发标准,分析了南海—西太平洋地区的低频振荡特征,及其对TC群发活动的影响,研究了TC群发与季风槽的关系。结果表明,孟加拉湾—西太平洋的近赤道地区有两支主要的对流区,分别位于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和孟加拉湾东南部。10~20 d大气准双周振荡(Quasi-Biweekly Oscillation,QBWO)周期是南海—西太平洋地区对流活动的主要周期,大部分年份QBWO占原始序列的方差贡献达20%以上。QBWO的强度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20世纪80年代以前强度变化较大,80年代之后变化较小。根据定义的TC群发标准,发现1990年6—9月西北太平洋地区共有4次TC群发过程,都发生在低频对流活动的湿位相。分析对流活动干位相—湿位相—干位相的演变,发现TC的群发期集中在湿位相,湿位相期间大气低层为低频气旋性环流,较强的正涡度有利于初始涡旋扰动的形成和发展,为TC群发提供了有利的环流背景场。根据定义的季风槽强度指数,发现季风槽强度与TC群发过程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由于季风槽的活跃使得对流活动处于湿位相期,同时季风槽区提供了有利的正涡度条件,促使TC群发活动产生。
|
关 键 词: | 准双周振荡 湿位相 热带气旋 群发 季风槽 |
收稿时间: | 2014-07-03 |
修稿时间: | 2014-12-16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大气科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大气科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