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 |
| |
引用本文: | 张塞, 于扬, 王登红, 王伟, 张洪果, 岑况. 赣南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土壤重金属形态分布特征及生态风险评价[J]. 岩矿测试, 2020, 39(5): 726-738. DOI: 10.15898/j.cnki.11-2131/td.201911050152 |
| |
作者姓名: | 张塞 于扬 王登红 王伟 张洪果 岑况 |
| |
作者单位: | 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03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北京 100084;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地质矿产科学研究所, 四川 成都 610036;四川华地勘探股份有限公司, 四川 成都 610200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资助项目(41202254);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K1209);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DD20160056,DD20160055,DD20190173) |
| |
摘 要: | 稀土矿的露天开采易造成土壤重金属污染等环境问题。已有研究表明赣南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区土壤存在以Cd、Pb为主的轻、中度重金属污染。常见环境质量评价以主要污染因子(如重金属总量)作为衡量污染程度的指标,仅能反映重金属的富集程度。为查明赣南稀土矿区土壤重金属的赋存状态、迁移能力以及生物有效性,本文在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土壤重金属各形态含量的基础上,采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及RAC风险评价法对赣南稀土矿区土壤重金属的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壤重金属主要以残渣态存在,占总量的65.5%。②土壤样品中Cd、Pb含量平均值分别是江西省土壤背景值的1.72倍和2.14倍;流域内位于矿山下游河流沿岸农田土壤Cd的平均值、尾矿库附近农田Pb的平均值分别是土壤背景值的2.33倍和3.06倍,22.7%样品的Cd或Pb含量超过风险筛选值,其中可交换态所占比例仅次于残渣态,分别占总量的47.1%和13.5%。③地累积指数与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Cd、Pb累积程度及生态风险水平较高,Co、Ni、Cu、Zn较低;RAC风险评价结果显示Cd生态风险较高,Co、Zn、Pb生态风险中等,Cu、Ni生态风险低。④针对矿区农田土壤的三种评价方法各有侧重,其评价结果异中有同,均表明研究区土壤Cd具有较高的污染程度和迁移活性,生态风险较高。本研究结果将为识别稀土矿周边农田土壤的潜在环境风险,提出有效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关 键 词: | 离子型稀土矿 重金属形态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地累积指数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 RAC风险评价法 |
收稿时间: | 2019-11-05 |
修稿时间: | 2020-02-28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岩矿测试》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岩矿测试》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