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2007年夏季江淮强降水过程中10~30d低频变化及其与对流层上层波包活动的联系
作者姓名:陈丹萍  管兆勇  侯俊  奚子惠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44;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8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44;江苏省气象局, 江苏 南京 210008;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江苏 南京 210044
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406024);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课题(2015LASW-A03)
摘    要:
利用NCEP/NCAR再分析和全国740站逐日降水资料,运用一点滞后相关等方法,对2007年夏季江淮流域强降水期间低频振荡的波动活动特征及其与降水低频变化的联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2007年夏季降水中,降水低频分量起着重要作用。降水的低频振荡主周期为10~30d,降水距平时间序列与10~30d低频分量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低频扰动在对流层上层和低层都呈现波列状分布,且在降水活跃位相时,低频环流在高、低层具有斜压结构。在对流层上层,低频扰动有缓慢的东移倾向,相速度为每天2~3个经度。西风带中存在多次移动性波列向下游的传播,且在120°E以西以每天14经度的群速度向下游频散能量,表明10~30d低频波动具有明显的下游发展特征。在强降水开始5d前,低频波动与能量可起源于高纬的乌拉尔山附近,沿着西北-东南向的路径向下游传播。下游发展的低频波动为江淮流域带来了能量,为强降水的发生提供了条件。这些结果加深了人们对低频波动在江淮流域强降水过程中所起作用的认识,可为寻找江淮流域强降水过程预报线索提供科学依据。

关 键 词:江淮流域  强降水过程  10~30 d振荡  Rossby 波包
收稿时间:2015-04-27
修稿时间:2015-06-28
点击此处可从《大气科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大气科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