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物理调整油气藏的类型与成藏机制研究——运用三维荧光定量研究塔里木盆地轮南三叠系油气藏调整机制
引用本文:苏劲,朱光有,杨海军,党雪维,王宇,张保涛,刘星旺.物理调整油气藏的类型与成藏机制研究——运用三维荧光定量研究塔里木盆地轮南三叠系油气藏调整机制[J].岩石学报,2013,29(9):3251-3262.
作者姓名:苏劲  朱光有  杨海军  党雪维  王宇  张保涛  刘星旺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10008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100083;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 库尔勒 841000;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430074;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北京 100083;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100083;中国地质大学, 北京 100083
基金项目:本文受中国石油国际科技合作研究项目(2011A-0203-01)资助.
摘    要:轮南隆起是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最为富集的复式含油气区,从奥陶系到白垩系均发现工业油气流,均来源于中-上奥陶统海相烃源岩。中生界砂岩是海相油气成藏系统的"末端",目前发现的油气均来自奥陶系油气藏的调整。其中,轮南地区三叠系油气藏油气性质复杂、相态多样,不同地区的油气调整期次和成藏过程均不一致。激光诱导三维荧光定量分析技术也可以分析古油水界面变化,在确定古油柱高度,反映油气水变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根据三维荧光定量研究,划分出垂向调整、侧向运移和油气混合三种调整类型:轮南断垒带三叠系仅发生一期油气充注,奥陶系油气发生垂向调整聚集成藏;中部平台区喜马拉雅山期三叠系地层发生翘倾,油气主要通过不整合发生侧向运移调整;晚期的构造运动不仅是油气调整的动力机制,而且构造高部位是早期油气调整和后期油气汇聚的有利区域。根据三种油气调整成藏模式的油气地质特征分析认为,垂向调整油气藏分布范围受断层断开层位和组合形式限制;侧向运移的油气沿不整合面和层状砂体调整距离较远,分布范围较广,在局部岩性或构造圈闭聚集成藏,但油气丰度较低;油气混合型调整油气藏形成于多期构造作用的叠加区,现今构造高部位有利于多期油气汇聚,形成油气性质复杂、相态多样的油气藏。

关 键 词:物理调整油气藏  三维荧光定量  调整机制  轮南地区三叠系  塔里木盆地
收稿时间:2013/3/20 0:00:00
修稿时间:2013/7/10 0:00:00
点击此处可从《岩石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岩石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