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钦-杭带南段坡仔营斑岩型钼矿中黄铁矿微组构及其标型意义
作者姓名:安燕飞  李兴远  王语  朱启宽  刘丙祥  张文媛  郑刘根  Nenzhelele JDN
作者单位: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合肥 230601;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275,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275;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 广州 510275,广东省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探查重点实验室, 广州 510275;中山大学地球科学与地质工程学院, 广州 510275,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合肥 230601,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合肥 230601,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合肥 230601,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合肥 230601,安徽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合肥 230601
基金项目: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60217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2016YFC0600506)、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远景调查专项(12120113067600)和安徽大学博士科研启动基金(J10113190091)联合资助.
摘    要:坡仔营钼矿是钦-杭成矿带南段最重要斑岩型矿床之一。该矿床发育典型"中心式面型蚀变"和A、B和D三种类型矿化脉。为了加深对其成矿过程的认识,本研究选取不同矿脉中黄铁矿,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粉晶衍射(XRD)和激光拉曼光谱(Raman),研究其微组构标型特征,以期反演成矿过程的热力学及动力学信息。SEM结果显示,A脉内黄铁矿较少,呈100~200μm半自形-他形,籽晶呈扁平乳滴状;B脉黄铁矿强烈发育,呈500~1000μm自形-半自形,籽晶呈近椭圆形层状;D脉内黄铁矿呈立方体产出,粒度10~20mm左右,三组相互垂直晶纹发育,籽晶棱角状线形展布。A脉→B脉→D脉中黄铁矿粒度逐渐变大,籽晶更加规则,指示成矿早期至晚期,黄铁矿结晶速度逐渐变缓,成生环境趋于稳定。XRD结果展示,各样品谱线均发育着多组黄铁矿特征峰,但其强峰发育存在差异。A脉最强峰为28.5°,次强峰37.1°;B脉和D脉相应峰位分别为37.1°、33.1°和33.1°、56.3°。衍射峰型特征表明,A脉样品晶形应以(1 1 1)面组成的正八面体单形为主,其次为(2 1 0)晶面组成的五角十二面体,其成生温度应大于300度;B脉样品应以(2 1 0)组成的五角十二面体单形为主,其次为(1 0 0)晶面组成的立方体单形,形成温度应介于200~300℃之间或略大;D脉样品主要以(1 0 0)晶面组成的立方体为主,其形成温度应小于200℃。Raman光谱揭示,A脉样品的νEg=348.0~350.7cm-1νAg=385.2~386.5cm-1νTg=441.9~422.8cm-1,与之相比,B脉和D脉的对应值分别向低频偏移2~6cm-1和5~14cm-1;A脉样品的散射强度IEg=388.8~745.5、IAg=1532.8~2071.8、ITg=238.9~254.4,而B及D脉样品的散射强度依次明显增强。自A脉→B脉→D脉,拉曼位移向低频偏移,散射强度依次增强,指示三者的成生压力依次降低。本研究认为,坡仔营斑岩型钼矿的成生早期为一个高温、高压岩浆热液活动为主阶段,随着成矿温度、压力的降低,成矿系统氧逸度逐渐降低,硫及金属元素逐步转变为金属硫化物形式而成矿。

关 键 词:黄铁矿  扫描电镜  X射线粉晶衍射  拉曼光谱  斑岩型钼矿  钦杭结合带
收稿时间:2016-01-03
修稿时间:2016-08-31
点击此处可从《岩石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岩石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