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北京平谷上宅遗址磨盘磨棒功能分析:来自植物淀粉粒的证据
引用本文:杨晓燕,郁金城,吕厚远,崔天兴,郭京宁,刁现民,孔昭宸,刘长江,葛全胜.北京平谷上宅遗址磨盘磨棒功能分析:来自植物淀粉粒的证据[J].中国科学D辑,2009(9):1266-1273.
作者姓名:杨晓燕  郁金城  吕厚远  崔天兴  郭京宁  刁现民  孔昭宸  刘长江  葛全胜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771205);;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批准号:40625002);;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编号:KZCX2-YW-315-5)资助
摘    要:关于史前考古遗址出土的磨盘和磨棒的功能,一直众说纷纭。过去一直认为是一种加工谷物的农具,近年来虽有异议,但缺乏直接证据。本文利用淀粉粒分析对北京平谷上宅遗址(7500-7000cal a BP)出土的一件磨盘和一件磨棒进行了研究。从石器表面残留物上提取出的淀粉粒,可分为9类12种。在可鉴定的淀粉粒中,最多的是来自栎属(Quercus)果实(橡子)的淀粉粒;其次是来自粟(Setariaitalica)的淀粉粒。栎属中包括蒙古栎(Q.mongolicus)、麻栎(Q.acuttssima)和槲树(Q.dentata)的淀粉粒,另有一定数量的黍(Pmiliaceum)和小豆属(Vigna)淀粉粒,其余杂草类及可能为块茎类的淀粉粒无法更进一步鉴定归属。磨盘磨棒上植物种类的多样性表明这些器物不是只用来加工谷物,更不能作为农业出现的标志。这些石器被用于加工各种需要碾磨和脱粒的植物果实或者块茎。同时磨盘磨棒上的植物组合也反映了7000年前,北京平原上人类社会的经济方式以采集与农业并重,日常饮食包括了粟、黍、橡子以及一些块茎类和杂草类植物的种子和果实,当时的气候条件较今温暖湿润。

关 键 词:淀粉粒分析  磨盘磨棒  上宅遗址  北京平谷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