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市厚田沙地风沙沉积记录的末次冰期气候变化特征 |
| |
作者姓名: | 王志刚 李志文 黎武标 马泽源 王珍珍 |
| |
作者单位: | 1. 东华理工大学 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地球科学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13;2. 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 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 陕西 西安 710061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01006,41571007);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SKLLQG1212);核资源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东华理工大学)开放基金项目(NRE1507) |
| |
摘 要: | 位于南昌市南部的新建县广泛分布着由沙丘砂-古土壤叠覆堆积组成的沉积序列。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选择位于新建县南部的厚田剖面进行工作,其沉积序列由3层沙丘砂和3层砂质古土壤组成,顶部与底部的光释光(OSL)年代分别为14.9 ka BP和77 ka BP,为末次冰期的产物。结果表明:(1)厚田剖面的末次冰期地层可划分为HTS4(77~57.1 ka BP)、 HTS3c(57.1~49.7 ka BP)、HTS3b(49.7~36.8 ka BP)、HTS3a(36.8~26.5 ka BP)、HTS2(26.5~14.9 ka BP)5个阶段。(2)以粒级-标准偏差法与主成分因子分析法提取敏感粒度,12.619~20 μm含量与平均粒径和黏粒含量正相关,400~563.667 μm含量与平均粒径和黏粒含量负相关,反映冬季风强度的敏感粒径为400~563.667 μm,反映夏季风强度的敏感粒径为12.619~20 μm。(3)平均粒径、黏粒含量、敏感粒度在剖面上呈现明显的峰谷交替变化,暖阶段基本同步于葫芦洞石笋记录的夏季风强盛期和65°N 7月的天文辐射总量的高峰,揭示出HTS3c、HTS3a、HTS2早期为温暖期,砂质古土壤发育;冷阶段对应于葫芦洞石笋记录的夏季风减弱期和65°N 7月的天文辐射总量的低值,揭示出HTS4、HTS3b、HTS2晚期为寒冷期,沙丘砂发育。厚田剖面末次冰期的气候变化存在万年尺度的气候波动,是太阳辐射总量和东亚季风共同影响下的结果。
|
关 键 词: | 厚田剖面 末次冰期 风沙沉积 气候特征 |
收稿时间: | 2017-11-08 |
修稿时间: | 2018-01-24 |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沙漠》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中国沙漠》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