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鸭绿江流域入海水沙通量的影响
引用本文:盛辉, 高建华, 刘强, 艾乔, 汪亚平, 白凤龙, 李军.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鸭绿江流域入海水沙通量的影响[J].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2018, 38(1): 52-61. doi: 10.16562/j.cnki.0256-1492.2018.01.006
作者姓名:盛辉  高建华  刘强  艾乔  汪亚平  白凤龙  李军
作者单位:1.南京大学海岸与海岛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 2100932;; 2.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青岛 266071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从鸭绿江到辽东半岛东岸泥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驱动下的源汇过程” (4157604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我国东部海域末次盛冰期以来沉积格局的物源控制和沉积物收支” (41476052);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河口海岸学:潮控河口海岸沉积体系与地貌演化的现代过程研究” (41625021)
摘    要:
为探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植被变化和水库修建活动)对入海水沙变化的影响,运用HydroTrend3.0.4水文模型,对1958—2012年,3种情景模式(气候变化、人类活动以及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驱动下)鸭绿江流域的入海水沙进行模拟,定量估算出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入海水沙通量的影响。研究表明1958—2012年间气候变化驱动、人类活动驱动以及两者共同作用的流域年入海径流量分别为264.5×108、264.3×108和263.7×108m3/a,年入海输沙量达到5.53、1.62和1.59Mt/a,而流域多年实测入海径流量与输沙量分别为259.2×108m3/a和1.48Mt/a。气候变化驱动下,不同年际间的降雨量变化(即暴雨和干旱的频率和强度)是导致鸭绿江流域年均入海径流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而频发的山洪是年均入海输沙量变化的主导因素。
气候与人类活动共同作用下,流域不断加剧的人类活动成为鸭绿江流域年入海输沙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流域人类活动对入海输沙量变化的贡献量为3.94Mt/a,其中流域植被变化导致水土流失量增加1.20Mt/a, 而流域大坝拦截了5.14Mt/a的入海沉积物,76.4%的入海沉积物被鸭绿江流域的梯级水库所拦截。因此,估算1940年鸭绿江流域修建水库前,其入海输沙量达到6.73Mt/a,约为现在鸭绿江入海输沙量的5倍。


关 键 词: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入海水沙通量   鸭绿江流域
收稿时间:2017-06-29
修稿时间:2017-12-20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