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为什么中酸性小岩体成大矿?
引用本文:刘伟栋,王硕,魏翔,等. 小岩体叠加成矿作用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的应用:以勉略宁矿集区为例[J]. 西北地质,2024,57(5):40−52. doi: 10.12401/j.nwg.2024016
作者姓名:刘伟栋  王硕  魏翔  郭花利  刘云华  张小明  田育功
作者单位:1.长安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54;2.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65;3.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北京 100037;4.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陕西 西安 710054;5.自然资源陕西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陕西 西安 710002;6.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8
基金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俯冲背景下深部碳循环与成矿作用研究:以延边赤卫沟金矿为例”(2023-JC-YB-222),自然资源部东北亚矿产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陕西太白双王金矿成矿构造和成矿结构面研究”(DBK-KF-19-12),中勘地球物理有限责任公司科研项目“粪东金厂峪熔-流体过渡型金矿成矿作用研究”(220227220347)联合资助。
摘    要:

小岩体成(大)矿理论是汤中立院士在多年找矿实践工作过程中总结出来的重要成果。该理论以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为研究起点,逐渐延伸至与中酸性岩浆活动有关的热液型矿床,发展成为基性–超基性与中酸性两类岩浆并行的完整成矿理论体系。研究发现,以勉–略–宁矿集区为代表的成矿区带分布有众多两类岩浆活动的叠加区,并且两类岩浆活动导致的叠加成矿作用在该区显著。其中,煎茶岭镍钴金多金属矿床形成过程经历了早期初步的超镁铁质岩浆熔离作用使成矿元素预富集,后期花岗斑岩岩浆流体成矿作用叠加之上,最终使钴镍矿和金矿均达到了大型规模。
此外,该区在白雀寺基性杂岩体中新发现的何家垭镍钴矿同样具有两类岩浆叠加成矿的特征,这为小岩体成(大)矿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目前,中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已全面开启,以Ni、Co为代表的战略性关键金属矿产仍是本轮找矿工作的重中之重,两类岩浆的小岩体叠加成(大)矿作用是Ni、Co矿形成的重要地质过程。笔者通过介绍小岩体成(大)矿理论的发展过程,并以勉-略-宁矿集区为代表,提出了两类岩浆叠加成(大)矿作用的基本内涵。在此基础上,对其找矿应用和理论研究两方面做了展望,以期助力中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




关 键 词:小岩体成大矿  叠加成矿  勉略宁矿集区  煎茶岭  白雀寺
收稿时间:2023-07-25
修稿时间:2024-01-15
点击此处可从《西北地质》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西北地质》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