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小秦岭东桐峪金矿床黄铁矿LA-ICP-MS微量元素特征及其成矿意义
引用本文:王立峰,薛志强,王振强,等. 小秦岭金矿田杨砦峪–樊岔矿段黄铁矿LA-ICP-MS微量元素特征及其指示意义[J]. 西北地质,2024,57(5):74−87. doi: 10.12401/j.nwg.2024060
作者姓名:王立峰  薛志强  王振强  王鹏飞  张苏坤  孙保花  王社全  杨智超  张鹏
作者单位:1.河南省第一地质矿产调查院有限公司,河南 洛阳 471000;2.河南省金银多金属成矿系列与深部预测重点实验室,河南 洛阳 471000;3.陕西省矿产地质调查中心,陕西 西安 710068
基金项目:河南省自然资源科研项目“小秦岭金矿田南中矿带超深部流体蚀变特征与金成矿机理研究”(豫自然资函2022-7),河南省财政项目“河南省灵宝市小秦岭金矿田南中矿带深部探测”(豫自然资发〔2020〕18号)、“小秦岭3 500 m深钻岩心红外光谱特征及蚀变分带研究”(豫地矿青科创[2021]1号)联合资助。
摘    要:

小秦岭金矿田位于华北克拉通南缘,目前探明金储量611 t。前人对该区金矿床做了大量科研工作,但区内金矿的成矿地质背景与成矿物质来源仍存在较大的争议。
笔者以小秦岭金矿田南中矿带杨砦峪、樊岔金矿床S60矿脉中黄铁矿为研究对象,通过细致的野外观察与镜下鉴定,将黄铁矿从早到晚分为3个世代,并对不同世代的黄铁矿进行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取得认识如下:不同世代黄铁矿中Au、Ag、Te、As、Co、Ni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具有较显著的差异性,各个世代黄铁矿中As的含量均很低,暗示该区金矿床的形成与As无关;第2世代黄铁矿中Au与Te尤为富集且两者存在显著和稳定的线性正相关关系,指示该世代为金矿床形成重要阶段,并且Te元素在成矿过程中对Au的搬运、富集、沉淀等过程具有重要作用;S60矿脉中普遍发育Te-Au-Ag矿物,并且黄铁矿中呈现低As、高Te特征,暗示小秦岭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成矿物质可能来自深部岩浆的脱挥发分或地幔脱气作用,小秦岭地区成矿地质背景与早白垩世华北克拉通破坏有关。




关 键 词:黄铁矿  LA-ICP-MS  微量元素  S60矿脉  南中矿带  小秦岭
收稿时间:2023-01-20
修稿时间:2023-12-18
点击此处可从《西北地质》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西北地质》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