抚仙湖沉积物多指标记录的过去5000年湖泊环境变化 |
| |
作者姓名: | 杨春和 杨欢 郑平波 段立曾 张晓楠 张虎才 沈才明 孙惠玲 |
| |
作者单位: | 云南师范大学地理学部, 云南省高原地理过程与环境变化重点实验室, 昆明 65050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流域关键带演化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武汉 430074;云南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球科学学院, 高原湖泊生态与污染治理研究院, 昆明 650504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971115,41761044)和云南省基础研究专项重点项目(202101AS070006)联合资助. |
| |
摘 要: | 我国西南地区湖泊众多,利用湖泊沉积物已开展了大量全新世植被、降水、温度和水位等的重建工作.然而,代用指标的季节性差异和气候演变的区域差异使得不同代用指标和地区重建的古气候结果存在较大差异,需要更多可靠记录来相互佐证和构建我国西南地区气候变化的详细图景.本文以云南抚仙湖FXH-6钻孔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对正构烷烃和色度指标作了分析,在厘清其来源及环境指示意义的基础上,重建过去近5000年抚仙湖有机质的来源和湖泊水位的变化,探讨了湖泊环境变化与区域气候变化的关系.结果表明,抚仙湖沉积物中正构烷烃n-C23和n-C31可有效指示内源沉水植物和外源陆生植物.近5000年抚仙湖湖泊环境经历了3个阶段:在5000—2300 cal a BP阶段,沉水植物广泛分布,湖泊水位处于高位;在2300—2000 cal a BP阶段,抚仙湖沉积环境快速变化,内源沉水植物生物量锐减,水位快速下降;2000 cal a BP至今,沉水植物生物量持续减少,湖泊水位保持低水位;同时,人类活动也影响了该阶段(2000 cal a BP至今)陆源植物的输入.本研究重建的抚仙湖持续降低的水位变化和湖泊生产力趋势与过去5000年西南地区的年平均温逐渐降低、年平均降水量逐渐减小的总体趋势相对应,表明区域气候变化是湖泊沉积环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
关 键 词: | 抚仙湖 正构烷烃 水位变化 沉水植物 |
收稿时间: | 2021-11-02 |
修稿时间: | 2021-12-06 |
|
| 点击此处可从《湖泊科学》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湖泊科学》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