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基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的近30年九龙低涡气候特征
作者姓名:慕丹  李跃清
作者单位: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成都, 610225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133721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1275051)、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GYHY201006053)、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重点项目(2016JY0046)。
摘    要:
利用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统计分析了1986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不同生命史九龙涡的时空分布特征和活动规律。结果表明:持续1—2个时次的九龙涡(T1-2JLV)和3—4个时次的九龙涡(T3-4JLV)初生高频中心位于27°—28.5°N,100°—101.5°E,持续5—6个时次的九龙涡(T5-6JLV)初生高频中心位于29°—30.5°N,102°—103.5°E,持续时间大于7个时次的九龙涡(T≥7JLV)初生高频中心位于28°—29.5°N,101.5°—103.5°E,生命史越长越易生成于四川盆地的西南部;九龙涡生成频数30年呈增长趋势,但近几年呈下降趋势;九龙涡生成频数随月份大致呈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1—5月随月份增加,5—12月随月份减少,5月最大,9月最小,3月T1-2JLV生成最多,9月最少,4月T3-4JLV生成最多,12月最少,6月T5-6JLV、T≥7JLV生成最多,1—4月无T5-6JLV生成,12月T≥7JLV生成最少,夏季九龙涡频数虽不是最高,但最易生成长生命史九龙涡,且最易移出源地;生命史低于24 h的九龙涡(T1-2JLV、T3-4JLV)夜发性不突出,生命史超过24 h的九龙涡(T5-6JLV、T≥7JLV)具有显著的夜发性特征;移出源地的九龙涡频数随月份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1—6月随月份增加,6—12月随月份减少,6月移出源地的频数最多。T≥7JLV的移动路径以偏东路径为主,6月后有东南路径和东北路径,T5-6JLV移出路径只有偏东路径和东北路径,生命史小于24 h的九龙涡由于靠近统计区边缘地区也有可能移出源地。 

关 键 词:九龙涡   区域分布   多尺度时间变化   移动特征
收稿时间:2017-02-23
修稿时间:2017-08-07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气象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气象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正在获取引用信息,请稍候...
正在获取相似文献,请稍候...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