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乐平沿沟二叠纪-三叠纪过渡期沉积微相演变及其对灭绝事件的响应 |
| |
作者姓名: | 田力 童金南 孙冬英 熊炎林 王成刚 宋海军 宋虎跃 黄云飞 |
| |
作者单位: | 中国地质大学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 |
| |
基金项目: |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编号:2011CB8088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172312,41272372,41240016);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编号:1212011120116);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编号:GJJ10623);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项目(编号:B08030)资助 |
| |
摘 要: | 江西乐平沿沟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剖面为连续碳酸盐岩相序列,较完整地记录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重大突变期浅水非微生物岩相区的生物和环境演变过程.通过对该剖面高精度的牙形石生物地层和碳酸盐岩微相研究,可以很好地界定该剖面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序列,并与煤山标准剖面精确对比.借助于系列岩石切片观察,可将界线地层序列归入6种不同的碳酸盐岩微相类型,借此探讨该重大突变过程中沉积环境变化及其与生物演变之间的关系.综合沉积微相、生物化石和碳同位素的对比研究,发现微相MF-4(含被包壳的有孔虫亮晶鲕状灰岩)和微相MF-6(深色生物介壳灰岩)是两次重大生物灭绝和环境变化事件的不同沉积响应,这两次事件均与华南和全球其他地区有相似性和可比性.其中MF-4是华南二叠纪末发育有鲕状灰岩的首次报道,代表了二叠纪末可能就已经出现高二氧化碳分压、低硫酸盐浓度和微生物繁盛等异常环境状态;而MF-6中发育丰富的腹足类和介形虫,则代表了在三叠纪最早期存在一次腹足类和介形虫的繁盛事件.沿沟剖面碳酸盐岩微相分布较完整地体现了二叠纪-三叠纪之交重大突变期浅水非微生物岩相区生物和环境的幕式演变历程,是煤山标准剖面的重要补充.
|
关 键 词: | 二叠系-三叠系界线 微相 生物大灭绝 沉积响应 江西乐平沿沟 |
本文献已被 CNKI 维普 等数据库收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