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8.13”黄淮北部暴雨云团的组织结构和触发机制
引用本文:苏爱芳,张宁,黄勇.“8.13”黄淮北部暴雨云团的组织结构和触发机制[J].气象,2016,42(8):905-919.
作者姓名:苏爱芳  张宁  黄勇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河南)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郑州 450003 河南省气象台,郑州 450003,中国气象局(河南)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郑州 450003 河南省气象台,郑州 450003,安徽省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合肥 230031
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162102310056)、中国气象局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项目(CMAGJ2015M28)和全国强对流预报专家团队共同资助
摘    要:利用FY-2E卫星资料、多普勒雷达监测及4Dvar反演资料、区域自动站和常规观测资料、NCEP分析资料,对2010年8月13日黄淮北部暴雨云团的组织结构、发展演变及形成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暴雨云团形成发展于低涡切变形势下,低涡切变线、西南急流及边界层扩散南下弱冷空气是主要影响系统;高的对流不稳定能量、强的低层垂直风切变和持续发展的水汽条件是主要环境特征。不同区域云团的形成机制有差别,发展北上的西南急流促使MβCS旺盛发展。随着低涡发展,MβCS发展合并形成圆形MαCS,强暖湿气流强迫、弱冷空气扩散及地面辐合线是圆形MαCS形成发展的重要机制。γ或β中尺度气旋及辐合线在对流初生阶段起动力触发作用,辐合加强及辐合区的向后延伸导致对流云团的自身发展和后向发展;成熟阶段对流单体后部的强出流促使对流单体分裂,气旋式环流外围西南和偏南气流合并造成对流单体合并。MαCS成熟和衰亡期雷达上出现的线状对流系统具有明显强降水特征。

关 键 词:暴雨云团,  对流单体合并,  低涡切变线,  对流触发,  组织结构
收稿时间:2016/1/27 0:00:00
修稿时间:2016/5/30 0:00:00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点击此处可从《气象》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点击此处可从《气象》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