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盛冰期以来巴伦支海-喀拉海古海洋环境及海冰研究进展 |
| |
作者姓名: | 李正 沙龙滨 刘焱光 何炽鹏 邱悦 李冬玲 |
| |
作者单位: | 宁波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文化学院,浙江宁波315211;宁波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文化学院,浙江宁波31521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重点实验室,山东青岛266061 |
| |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1776193;41876215;41876070);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开放基金 (MGQNLM201707);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专项 (2018SDKJ0104);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专项 (CHINARE03-02) |
| |
摘 要: | 巴伦支海-喀拉海是北冰洋最大的边缘海,能够对环境变化做出快速的响应和反馈,是全球气候变化最为敏感的区域之一,其古海洋环境演变及海冰变化研究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末次盛冰期以来,该区域的古海洋环境受到太阳辐射、海流强度、海平面变化、温盐环流和河流输入等因素影响发生了一系列不同尺度的波动。巴伦支海受到北大西洋暖水和极地冷水两大水团相互作用的影响,在水团交界处 (极锋) 由于不同水团性质的差异,导致其海水温度、盐度及海冰发生剧烈变化。而喀拉海则受到叶尼塞河和鄂毕河大量淡水输入影响,海流系统较巴伦支海相对复杂,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河流输入的陆源物质,并可以通过磁化率的分析明确区分两条河流的陆源物质。由于受到冷水和暖水的相互作用,巴伦支海-喀拉海海冰变化迅速,并且在全新世中晚期存在 0.4 ka 和 0.95 ka 的变化周期,但海冰变化的影响因素并不是单一的,而是气候系统内部各因子相互作用的结果。目前古海冰重建研究工作主要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相对较少,所选用的重建指标也相对单一,另外存在年代框架差、分辨率低等不足。本文以巴伦支海和喀拉海为中心,总结了其快速气候突变事件、古温度盐度、海平面及海冰的变化,对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通过分析末次盛冰期以来古海洋环境研究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展望。
|
关 键 词: | 巴伦支海 喀拉海 末次盛冰期 古海洋环境 海冰 |
收稿时间: | 2020-10-14 |
修稿时间: | 2021-01-12 |
本文献已被 万方数据 等数据库收录! |
|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通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海洋通报》下载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