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新的赤潮藻源——微塑料附生赤潮藻 |
| |
作者姓名: | 王康 彭聪慧 林辉 陈宝红 高亚辉 |
| |
作者单位: | 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福建 厦门 361005;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 厦门 361102;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厦门 361102 |
| |
基金项目: | 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RX220708);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HE01-190702,HE01-220705);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18FY100202);自然资源部海洋大气化学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GCMAC2209) |
| |
摘 要: | 全球海洋中持续增长的微塑料(microplastics, MPs)为微藻提供了新的栖息生境和传播载体,附生在MPs表面的微藻被称为微塑料附生微藻(epimicroplastic microalgae, EMP MA)。有关EMP-MA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71年,但直到2022年才正式提出EMP-MA的概念,并且由于MPs污染加剧,EMP-MA也逐渐受到了关注。硅藻、甲藻、蓝藻、绿藻等藻类均会在MPs表面附生,其中硅藻是最丰富和最多样的类群,常见的附生硅藻有曲壳藻属(Achnantes)、双眉藻属(Amphora)、卵形藻属(Cocconeis)、舟形藻属(Navicula)和菱形藻属(Nitzschia)等。值得注意的是,在EMP-MA群落中还发现了多种赤潮藻类,如卵形蛎甲藻(近似种)(Ostreopsis cf. ovata)、太平洋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pacificum)、具刺膝沟藻(Gonyaulax spinifera)、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和尖刺伪菱形藻(Pseudo-nitzschia pungens)等。这些赤潮藻类可能随着MPs一起在风、海流等外力的驱动下向四处扩散,从而为赤潮的发生提供种源,增加赤潮的暴发和扩散风险,并且随着MPs污染加剧和全球气候变化,这种风险可能会随之增加。然而,目前尚未有直接证据证明MPs表面附生的赤潮藻类确实引发了赤潮或造成了赤潮扩散。为此,我们应当持续关注MPs附生赤潮藻类的时空动态并积极建立MPs附生赤潮藻类扩散风险评估体系,对其引发赤潮的可能性或诱发赤潮的关键环境因子开展深入研究,以期完善赤潮暴发和扩散机制,为海洋防灾减灾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
关 键 词: | 海洋生物学 微塑料 微塑料附生微藻 赤潮 浮游植物 |
|
| 点击此处可从《应用海洋学学报》浏览原始摘要信息 |
|
点击此处可从《应用海洋学学报》下载免费的PDF全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