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检索      

西天山“亚洲金腰带”及其动力背景和成矿控制与找矿
引用本文:薛春纪,赵晓波,莫宣学,董连慧,顾雪祥,Bakhtiar Nurtaev,Nikolay Pak,张招崇,王新利,俎波,张国震,冯博,刘家瑛.西天山“亚洲金腰带”及其动力背景和成矿控制与找矿[J].地学前缘,2014(5).
作者姓名:薛春纪  赵晓波  莫宣学  董连慧  顾雪祥  Bakhtiar Nurtaev  Nikolay Pak  张招崇  王新利  俎波  张国震  冯博  刘家瑛
作者单位: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地质矿产开发局;乌兹别克斯坦科学院
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B06B0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1303292);中国地质调查项目(1212011085069)
摘    要:天山西段,从乌兹别克斯坦向东,经吉尔吉斯斯坦到中国新疆西部,在中天山及南北缘巨型和世界级金矿集中产出,构成世人瞩目的巨型金成矿带,即"亚洲金腰带"。为什么能在这个东西延伸近2 500km的带状区域形成"亚洲金腰带"?成矿具有怎样的动力背景?受何要素控制又是怎样发生发展?"亚洲金腰带"内巨型和世界级金矿床主要产在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能否在新疆西天山实现金矿找矿重大突破?都是颇受关注的重大地质找矿问题。论文在较多学习前人成果并结合作者研究结果基础上,综述了"亚洲金腰带"动力背景和地质环境、金矿床基本特征,分析了成矿系统类型和关键控制,对接了新疆西天山与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构造成矿带。研究认为Terskey洋和Turkestan-南天山洋的发生、发展和消亡是"亚洲金腰带"基本地球动力学背景;"亚洲金腰带"中巨型和世界级金矿分属造山型和斑岩型两个主要成矿系统,"古老地壳+构造变形+岩浆热液"是造山型金成矿关键控制和勘查准则,而成熟岛弧环境、深源岩浆浅成侵入、叠加复合长期成矿是斑岩型金成矿关键控制;中天山是"亚洲金腰带"的核心,自西而东从乌兹别克斯坦经吉尔吉斯斯坦到我国新疆西天山具有可对接和贯通性,"亚洲金腰带"向东延伸确切进入我国新疆西天山;新疆西天山那拉提山—额尔宾山一带的中天山及南北缘造山型金成矿要素齐全且配置好,有望实现金矿找矿重大突破。

关 键 词:“亚洲金腰带”  造山型金矿  斑岩型金矿  金矿找矿  西天山
本文献已被 CNKI 等数据库收录!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