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65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2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244篇
海洋学   22篇
综合类   26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地层连续取心钻探工作中,通过选用大功率钻机以及在传统的单管单动取土器中塞入PVC塑料管的取土方法,在所钻进的65-91m深度内的4口取心井中,平均取心率达81.6%。岩心内部原生沉积层理清晰,扰动很小,可满足晚第四纪长江三角洲古环境演变研究的要求。  相似文献   
2.
安丘-莒县断裂是沂沭断裂带最主要的活动断裂,对强震的发生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该断裂的安丘至昌邑段由昌邑段、朱里段、双官-眉村段、南流段四条右阶斜列的次级断裂组成.其中昌邑段位于该断裂的最北端,主要隐伏于第四系之下,少见断裂出露面.该段主要经烟汕路南潍河大堤西、文山东坡、石湾店村西、东冢镇驻地、东冢镇后柳村东等地,属晚更新世活动断裂.  相似文献   
3.
武汉市区第四系含水层地下水有机污染敏感性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详细调查武汉市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污染现状的基础上,获得了高精度的武汉市水环境中微量有机污染物的组成数据。所检测出的有机组分达30余种,以苯及相关苯系物为主,污染程度较高的地下水主要分布在人口密集区和工业,商业区,应用改进的DRASTIC模型-地下水污染敏感性评价模型,在GIS平台上,编制了武汉市区地下水污染敏感性分区图。根据其评价结果,建议集中对那些敏感性相对较高的区域采取有效的环保措施,开发利用时应作出风险评价。  相似文献   
4.
柴达木盆地三湖气聚集区某区第四系浅层气层AVO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测井资料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柴达木盆地三湖新凹陷第四系的物性参数,结合地质、地震等多信息资料,选择某区中型气田,从浅至深设计了11个薄互层模型进行进行平面波波动方程正演模拟,计算固体多层介质的平面波合成记录。结合测井储层评价,对合成记录作了精细的解释,选取了主力气层组所在的模型3作了详细的描述,给出了实际处理的AVO分析CMP道集的实例。结果表明AVO技术可以用于该区第四系浅层天然气的识别。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第四系生物气的形成途径与运聚方式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柴达木盆地三湖(台吉乃尔湖、涩聂湖、达布逊湖)地区第四系生物气区是我国最大的生物气区。笔者系统采集了该气区21个天然气样品,测量了其组分和碳同位素组成,重点探讨了生物气形成途径和运聚方式。生物气δ~(13)C_1和δ~(13)C_(CO_2)均随深度增大而变重,显示了CO_2还原途径成气的特征。生物气δ~(13)C_1、δ~(13)C_(CO_2)和δD分布与CO_2还原方式形成的生物气的相应同位素值分布范围接近。在有关成因图解中这些数据主要位于CO_2还原途径成气范围内。生物气CO_2和CH_4之间的碳同位素分馏系数α_c>1.055,具有CO_2还原途径成气的特征。柴达木盆地第四纪干旱的古气候、较低的古温度、较高的沉积速率和水体中较高的硫酸盐含量使得甲烷菌的大量繁殖只能在较大的深度范围内才能实现,从而,有利于CO_2还原途径成气作用进行。涩北一号、涩北二号气田生物气δ~(13)C_1组成分布可能表明,生物气形成以后沿疏导层水平运移进入气藏,基本不存在垂向运移。该项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入探讨生物气成因、形成条件,确定生物气模拟实验方式与条件,计算生物气资源量,建立成藏模式和选择天然气有利勘探区块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北部边疆西起天山东端的北山,东至大兴安岭北段的4200km地域内,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贫乏,第四系地下水是主要供水源之一。本文首次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该区第四纪堆积物的分布和地下水的赋存规律。文中依据不同地貌单元、地层岩性及气候条件诸因素将本区第四系地下水划分为枝状沟谷砂砾石层孔隙水、河谷冲积平原砂砾石层孔隙水两种主要类型,并着重对有重要供水意义的河谷冲积平原砂砾石层孔隙水的分布、埋藏条件、富水性及水化学特征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江西省湖口—彭泽地区第四系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1∶5万湖口县幅区域地质调查,应用地层学和沉积学新理论、新方法,对湖口—彭泽陆相盆地进行了第四系岩层划分、沉积相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首次应用基本层序特征及岩性组合进行了组级地层划分;依据基本层序特征、岩石地层分布形态及沉积构造,恢复了沉积相;查明了各岩石地层单位之间的接触关系,为该区第四系研究工作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江西修水第四系网纹红土的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32,自引:1,他引:32  
根据大量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结果,较详细论述了江西修水地区第四系网纹红土的地貌地层、岩石地层、磁性地层和年代地层等方面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就有关网纹红土的形成时代、成因以及与黄土的对比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1)网纹红土可分为强网纹化红土和弱网纹化红土两个岩性段,每个岩性段又由若干个密集网纹层与稀疏网纹层构成;网纹红土与下伏红色砾石层属同期产物;2)网纹红土中的密集网纹层的地质意义相当于北方黄土中的古土壤;3)网纹红土形成于早更新世末(约0.9MaB.P.)至晚更新世初(约0.1MaB.P.);4)网纹红土发育于湿热气候条件下,地下水埋深浅,地表低洼、排水不畅的环境。  相似文献   
9.
根据岩石地层学、地貌学、孢粉学特征,将河南平顶山地区的第四系划分为4个岩石地层单位,由老到新分别为鲁山组、下汤组、社旗组和马塘组。鲁山组分布于前隆起岗地,为冲洪积成因,形成于225×104aB.P.。下汤组具二元结构,组成河流Ⅳ级阶地,属河流冲积成因,形成于64×104aB.P.。社旗组具二元结构特征,组成河流Ⅲ级阶地,属河流冲积成因,形成年代大于5.42×104aB.P.。马塘组也具二元结构特征,组成河流Ⅱ级阶地,属河流冲积成因,形成于2×104aB.P.。岩石地层单位的划分为探讨黄河—淮河冲积平原及南阳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提供了基础性资料。  相似文献   
10.
The northeastern shelf margin of the South China Sea(SCS)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large scale foresets complexes since Quaternary. Based on integral analysis of the seismic, well logging and paleontological data, successions since ~3.0 Ma can be defined as one composite sequence, consist of a set of regional transgressive to regressive sequences. They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six 3 rd order sequences(SQ0–SQ5) based on the Exxon sequence stratigraphic model. Since ~1.6 Ma, five sets of deltaic 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development of wedge-shaped foresets complexes or clinoforms had been identified. High-resolution seismic data and the thick foresets allowed further divided of sub-depositional sequences(4 th order) of regression to transgression, which is basically consistent with published stacked benthic foram O-isotope records. Depositional systems identified in the study area include deltaic deposits(inner-shelf deltas and shelf-edge deltas), incised valleys, and slope slumping massive deposits. Since ~1.6 Ma, clinoforms prograded from the southern Panyu Lower Uplift toward the northern Baiyun Depression, shelf slope break migrated seaward, whereas the shelf edge of SQ0 migrated landward. The development of incised valleys in the continental shelf increased upward,especially intensive on the SB3 and SB2. The slumping massive deposits increased abruptly since SB2, which corresponds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cised valleys. The evolution of depositional systems of continental slope mainly controlled by the combined influence of sea level changes, tectonic movements, sediment supply and climate changes. Since ~3.0 Ma, relative sea level of the northern SCS had been experienced transgression(~3.0 Ma BP) to regression(~1.6 Ma BP). The regional regression and maximum transgressions of the composite sequences were apparently enhanced by uplift or subsidence related to tectono-thermal events. In addition,climatic variations including monsoon intensification and the mid-Pleistocene transition may have enhanced sediment supply by increasing erosion rate and have an indispensable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cised valleys and 5 sets of deltaic systems since ~1.6 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