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6篇
海洋学   6篇
自然地理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2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石乔 《西部资源》2014,(5):63-63
<正>近日,西澳大利亚环境保护署完成对加拿大Cameco-Mitsubishi公司提交的Kintyre铀矿项目评估,并建议在一定条件下批准该项目。澳环保机构相关负责人表示,Kintyre项目位于西澳的东皮尔巴拉地区,靠近Karlamilyi国家公园。只要Cameco公司密切监控并评估该项目对附近植物和动物的潜在辐射影响,便可进一步开展该项目。  相似文献   
2.
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在海洋中的传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使用全球版本的迈阿密等密度海洋环流模式对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在海洋中的传输以及扩散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式中核废料(示踪物)排放情景采取等通量连续排放,排放时间从3月25日开始,分别持续20 d以及1 a,两种情形分别积分20 a。为了减少海洋环流年际变化带来的数值模拟的的不确定性,20 a的模式积分分别用2010年、1991-2011年、1971-1991年以及1951-1971年4个不同时段的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作为大气强迫场,因此每种排放情形包含4个数值试验。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不同核废料排放情景及其在不同时段大气资料对海洋模式的驱动下,模拟的示踪物总体的传输扩散路径(包括表层以及次表层)、传输速率以及垂直扩展的范围没有显著的差异。集合平均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在两种排放情景下,日本福岛核泄漏在海洋的传输路径受北太平洋副热带涡旋洋流系统主导,其传输路径首先主要向东,到达东太平洋后,再向南向西扩散至西太平洋,可能在10~15 a左右影响到我国东部沿海海域,且海洋次表层的传输信号比表层信号早5 a左右。通过进一步分析模式积分过程中最大示踪物浓度随时间变化发现,在积分第20 a(2031年3月),海洋表层和次表层浓度的最高值分别只有模式积分第一年浓度的0.1%和1%。在积分的20 a里,排放的核废料主要滞留在北太平洋海域(超过86%±1.5%的核废料在积分结束时,滞留在北太平洋),而在积分的前10 a(2021年之前),几乎所有的核废料滞留在北太平洋;在核废料的垂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海洋表层至600 m的深度,在积分的20 a时间里,没有核废料信号扩散至1 000 m以下的深度。数值模拟的结果也表明核废料浓度减弱的强度以及演变的时间特征主要受洋流系统的影响,与排放源的排放时间长短关系不大。值得指出的是,更加准确地评估一个真实的核泄漏事故对海洋环境所造成的可能影响,还需要考虑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的沉降以及海洋生态对核物质的响应。  相似文献   
3.
使用全球版本的迈阿密等密度海洋环流模式对2011年3月日本福岛核电站泄漏在海洋中的传输以及扩散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模式中核废料(示踪物)排放情景采取等通量连续排放,排放时间从3月25日开始,分别持续20 d以及1 a,两种情形分别积分20 a。为了减少海洋环流年际变化带来的数值模拟的的不确定性,20 a的模式积分分别用2010年、1991-2011年、1971-1991年以及1951-1971年4个不同时段的NCEP/NCAR逐日再分析资料作为大气强迫场,因此每种排放情形包含4个数值试验。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不同核废料排放情景及其在不同时段大气资料对海洋模式的驱动下,模拟的示踪物总体的传输扩散路径(包括表层以及次表层)、传输速率以及垂直扩展的范围没有显著的差异。集合平均数值模拟的结果显示:在两种排放情景下,日本福岛核泄漏在海洋的传输路径受北太平洋副热带涡旋洋流系统主导,其传输路径首先主要向东,到达东太平洋后,再向南向西扩散至西太平洋,可能在10~15 a左右影响到我国东部沿海海域,且海洋次表层的传输信号比表层信号早5 a左右。通过进一步分析模式积分过程中最大示踪物浓度随时间变化发现,在积分第20 a(2031年3月),海洋表层和次表层浓度的最高值分别只有模式积分第一年浓度的0.1%和1%。在积分的20 a里,排放的核废料主要滞留在北太平洋海域(超过86%±1.5%的核废料在积分结束时,滞留在北太平洋),而在积分的前10 a(2021年之前),几乎所有的核废料滞留在北太平洋;在核废料的垂直分布上,主要集中在海洋表层至600 m的深度,在积分的20 a时间里,没有核废料信号扩散至1 000 m以下的深度。数值模拟的结果也表明核废料浓度减弱的强度以及演变的时间特征主要受洋流系统的影响,与排放源的排放时间长短关系不大。值得指出的是,更加准确地评估一个真实的核泄漏事故对海洋环境所造成的可能影响,还需要考虑大气中的放射性物质的沉降以及海洋生态对核物质的响应。  相似文献   
4.
《海洋世界》2011,(4):7-7
4月5日,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开始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内含低浓度放射性物质的1.15万吨受污染水排入海中,对此,东电公司和日本政府均表示,实施这一措施是"万不得已之举",污水排放不会对海洋环境造成影响。然而,一些研究海洋生态的专家表示,海洋生物的卵和幼体对核辐射较为敏感,核物质将改变它们的基因,虽不至于产生"哥斯拉",  相似文献   
5.
美国联邦紧急情况管理署(FEMA)发布的关于核电站紧急事故的材料,包含了对事故等级的分类和在不同情况下民众应该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姬玮 《地球》2011,(4):116-118
3.11日本地震海啸引发的核泄漏危机,惹来世界各国人士对人类继续发展核能的强烈质疑。然而,各国政府却对发展核能表现出难以割舍的态度,这背后,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另一个重大压力——减少碳排放以阻止气候变暖,或许是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日本3·11大地震是人类的一次大灾难。北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13时46分,日本东北地区海底发生里氏9.0级大地震,并引发太平洋大海啸,伤亡惨重。大海啸造成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数次爆炸并引发核泄漏,损失巨大。看到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我们不禁心有余悸。  相似文献   
8.
25年前的4月26日1时23分,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4号机组失火,随后爆炸,最终导致核泄漏。苏联当时派遣超过50万人抢险和清理周边区域,最终利用混凝土等材料建造“石棺”,封存4号机组。负责指挥“石棺”建造工作的波恰科夫将军曾评价说,“石棺”是一座忠烈祠,也是一块墓碑。令人深思的是,在斯拉夫语中,切尔诺贝利意为“死亡与黑暗之神的居所”。如今,死亡之神又走出居所——据报道,近日发现“石棺”出现破裂,放射物又走进人类的噩梦。 从切尔诺贝利到日本福岛核电站,关心人类安危的人们重新审视核电——它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是什么?  相似文献   
9.
黄冉 《海洋世界》2012,(11):6-7
渤海生态保护红线被设定;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监测结果仍不乐观;我国新建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项目详细设计合同在京签约;中国笫29次南极科考队自粤起程奔越南极;“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通过总验收;第五届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电视总决赛在厦门举行。  相似文献   
10.
陈运泰 《地学前缘》2014,21(1):120-131
2004年12月2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MW9.1地震及印度洋超级海啸,以及2011年日本东北MW9.0地震及海啸与核泄漏,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这两次灾难的接连发生充分暴露了迄今我们对于地震发生规律的认识水平还是很低的,启示我们需要继续加强对地震发生的规律性与地震预测预报的研究。在地震危险性评估中,要努力克服经验性方法的局限性,加强地应力测量以确定断层接近破裂的程度,更直接地估计地震危险性;要最大限度地运用地震、大地测量、地质、地貌等所有可资利用的资料,尽快将学术研究成果应用于防灾减灾实践。要重视不同观测资料的整合集成。要加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合作交流,以及科学界与决策者和社会公众的相互沟通。要加强在海域对地震、海啸的多学科、多手段的监测工作,加强地震破裂过程复杂性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提高对地震、海啸(包括局地海啸)的监测、预测预报与预警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