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7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7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Abstract. The Suttsu polymetallic vein-type deposit, hosted by tuff, tuff breccia and shale of the Miocene Kunnui Formation and propylitized hornblende-augite andesite, is located in southwestern Hokkaido, Japan. It has been exploited and explored for Cu, Pb, Zn and Ag until 1962.
In this study, we examined K-Ar ages, ore minera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luid inclusions to obtain new data for the deposit.
The K-Ar ages on sericite indicate that the polymetallic mineralization occurred in Late Miocene (8.1–5.7 Ma). The polymetallic banded ore from the Ohkubo vein is characterized by an abundance of Au, Ag, Sn, Bi, in, Se and Te. These metals are mainly ascribed to electrum (30.3–37.8 atom% Ag), Se-bearing pavonite (8.5–9.5 wt% Se), gustavite-lillianite solid solution, Se-bearing bismuthinite (5.0–5.3 wt% Se), kawazulite, cassiterite, Sn-bearing chalcopyrite (3.3–4.2 wt% Sn), In-bearing stannite, stannite-chalcopyrite solid solution, and In- and Sn-bearing sphalerite (2.6–8.4 wt% In and 1.8–4.3 wt% Sn), occurring in narrow bands of the ore. The In- and Sn-bearing sphalerite likely forms a sphalerite-roquesite-stannite solid solution with the contents of roquesite and stannite being about 2–9 and 2-A mole%, respectively. Temperatures and salinities (in wt% NaCl equiv.) of the ore fluids are estimated to be 180-250C and 3–4 wt%, respectively. The Sn-bearing chalcopyrite therefore probably precipitated metastably. The geologic and mineralogical features suggest that pre-Tertiary basement rocks rich in organic material underlie the Miocene Kunnui Formation nearby the deposit and that they contributed to local and temporary reduction of magnetite-series magmas favorable for the early stage tin-polymetallic mineralization.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金属铟中锡的 ICP-AES 测定方法过程的数学模型,通过分析得到了对测定结果正确度影响的不确定度来源,评定了各个不确定度度分量、合成标准不确定度和扩展不确定度。并通过对标准方法的重复性、再现性等概念的讨论,说明了不确定度值在产品等级判定上的使用。  相似文献   
3.
在pH45的HAc_NaAc介质中,In_1_苯基_3_甲基_4_苯甲酰基吡唑啉酮_5(PMBP)_安替比林体系于-057V(vs.SCE)处产生一良好的极谱波。In在001~05mg/L与波高呈线性关系。检出限01μg/L。实验证明,该波为可逆的络合物吸附波,络合物中的电还原体为中心离子In3+。In3+与PMBP的组成比为1∶2。在不改变峰电位的情况下,安替比林使In_PMBP_HAc_NaAc体系的极谱波高显著增加,波形变得非常尖锐对称。探讨了安替比林增敏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4.
广西大厂锡矿铟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初探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广西大厂锡矿位于江南古陆西南缘,桂西北海西-印支期被动陆缘裂谷盆地北部的断裂凹陷盆地中,是中国重要的、以锡为主的有色金属矿床。它主要由长坡-铜坑和高峰矿床、拉么矿床、大福楼矿床和亢马矿床等组成,其铟资源量约6 000 t。文章在对长坡-铜坑矿床、高峰矿床以及拉么矿床不同类型围岩(包括花岗岩质岩石)、矿石以及不同矿床类型中矿石矿物(硫化物和氧化物)中的In、Cu、Cd、Sn、Fe、Zn等微量元素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类型矿床、不同矿物组合中硫化物的微量元素电子探针测试以及硫同位素分析结果,初步认为大厂锡矿岩浆源区是富铟的,在正常的沉积岩中不存在铟的初始富集;In主要赋存于闪锌矿中,与层状和块状的矿体关系密切。在成矿作用过程中,In的分布和富集对矿物组合和矿石类型具有明显的选择性。大厂铟矿的形成是富铟的岩浆源区重融产生含铟岩浆,在岩浆侵位冷却过程中,由岩浆结晶所产生的流体携带In、Cu、Fe、Zn、Sn等成矿元素从岩浆中出溶,形成含In的成矿流体。水-岩反应以及在大气降水来源流体的参与下,导致In、Cu、Fe、Zn、Sn等从成矿流体中沉淀、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5.
广西大厂锡多金属矿田是世界最主要的铟产地之一,对其的富集机制还有很大争议。文章以大厂矿田西矿带高峰矿床和铜坑矿床中的闪锌矿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和室内矿相显微观察的基础上,应用高精度电子探针与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手段,研究稀散元素铟的空间分布规律、赋存状态及与主成矿元素的关系,揭示其在闪锌矿中的富集规律。实验结果表明,铜坑矿床中闪锌矿内稀散元素铟的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少,而高峰矿床中铟含量却保持稳定;铟主要以类质同象形式赋存,与铜以双替代锌的形式进入闪锌矿晶格中,也不排除铟以微细包体形式赋存的可能。结合前人研究,推断燕山晚期复式岩体岩浆演化末期花岗斑岩侵位冷却过程中,岩浆结晶产生的富铟、铜等流体对早期生成的闪锌矿进行交代并富集。这一研究结果为寻找稀散元素铟指示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运用SPSS中聚类及PCA方法对湖北省7个台站三类基线(石英管、铟钢棒、铟钢管)洞体应变观测记录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归纳总结其潮汐参数变化特征差异,并针对观测中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三类基线中,铟钢棒类M2波潮汐因子、中误差及M1波相对噪声水平较低,铟钢棒管年均漂移量最小;(2)自然环境因素(气压、降水、雷雨、温度)对湖北地区洞体应变观测影响较为显著,等量气压影响下应变量最小的为铟钢管型,等量温度影响下应变量最小的为铟钢棒型。  相似文献   
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高纯铟中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基于碰撞/反应池(CCT)技术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高纯铟中铁元素的方法。在CCT模式下,有效地消除了如40Ar16O等多原子离子对待测元素的干扰,不分离基体就可直接测定铁。方法检出限为0.06ng/mL,精密度(RSD,n=11)<8%,回收率为94.0%~102.1%。方法与现行的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相比,操作简便、高效。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量氢氧化铟中砷含量的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采用硫酸联胺把五价砷预还原成三价砷,利用三氯化砷的挥发性,经蒸馏分离砷,消除了基体铟干扰。方法线性范围为2ng/mL~70ng/mL,检测下限为2ng/mL,加标回收率为96%~113%,实际样品分析相对标准偏差为4.57%(n=5)。本方法与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DDTC-Ag分光光度法的分析数据吻合。  相似文献   
9.
锌精矿氧压酸浸液中铟的提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锌精矿氧压酸浸液中铟的提取进行了研究,在1.0m o l/L的H2SO4介质中,铟可被P204定量萃取,当萃取相比为O/A=1/4,进行三级萃取,平衡时间为3m in时,In萃取率达97%以上;对负载有机相用3m o l/L的HC l进行三级反萃,O/A=5/1,平衡时间为3m in,In反萃率为99.62%。  相似文献   
10.
分散元素铟富集的矿床类型和矿物专属性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研究了我国一些铁锰矿床、铜矿床及铅锌硫化物矿床矿石及矿物中铟的含量变化特点 ,发现In在不同类型的铅、锌、铜、铁、锰等矿床中并不大量富集 ,在这些矿床中矿石平均wIn大都低于 10× 10 -6;在锡石硫化物矿床和富含锡的铅锌多金属矿床中 ,矿石中wIn平均可达 80× 10 -6以上 ,这类矿床中铟的工业储量可达数百吨甚至数千吨 ,80 %以上的铟都富集在闪锌矿中。研究结果表明 ,铟的富集成矿具有矿床类型和矿物专属性 ,这种专属性对铟资源的寻找与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