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19篇
  免费   832篇
  国内免费   869篇
测绘学   148篇
大气科学   976篇
地球物理   474篇
地质学   1436篇
海洋学   1301篇
天文学   148篇
综合类   303篇
自然地理   334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156篇
  2021年   137篇
  2020年   175篇
  2019年   155篇
  2018年   137篇
  2017年   138篇
  2016年   144篇
  2015年   212篇
  2014年   349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266篇
  2011年   288篇
  2010年   219篇
  2009年   202篇
  2008年   221篇
  2007年   209篇
  2006年   202篇
  2005年   182篇
  2004年   120篇
  2003年   137篇
  2002年   132篇
  2001年   128篇
  2000年   104篇
  1999年   88篇
  1998年   73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42年   5篇
  1938年   3篇
  1936年   7篇
  1935年   6篇
  193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61 毫秒
1.
可可西里处于青藏高原腹地,是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交接与过渡地带。近年来该区域冰川物质平衡可能有从西向东由正转负的趋势,但是其过渡地带岗扎日地区冰川状态未知。本研究利用地形图、SRTM、ASTER和Landsat等资料分析了岗扎日地区冰川面积变化和物质平衡变化,并对可可西里地区冰川变化空间规律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①1970-2016年岗扎日冰川总面积年均缩小率为0.08±0.02%。2006年后冰川退缩趋势减缓。②1970-2012年岗扎日冰川平均减薄-8.64±0.30 m,体积减少1.45±0.06 km3,平均物质平衡为-0.21±0.01 m w.e. a-1。冰川物质平衡趋势由负转正(1970-1999年:-0.34±0.01 m w.e. a-1;1999-2012:0.16±0.02 w.e. a-1)。③东南、南、西南朝向作为迎风坡,1970年以来其冰川物质亏损较小,1999-2012年呈现强烈的正平衡。冰川面积变化滞后于物质平衡变化,东朝向和东南朝向冰川面积缩小率最大,主要是因为冰川冰舌较长,末端所处的海拔较低。④气温升高是岗扎日冰川1970-1999年呈现负物质平衡状态的主因,降水增多是1999-2012年正平衡状态的主因。⑤可可西里地区冰川1970s以来面积年均缩小率从西向东不断增大、物质平衡下降,与西风环流和季风环流相关,但局地气候也影响冰川变化和物质平衡。  相似文献   
2.
本文叙述了APPLE-Ⅱ微机控制光电等高仪观测的系统,该系统可以实现自动导星、定位、跟踪与换星。在控制系统中应用了高精度的圆感应同步测角器和简单的恒星时钟卡。该系统的望远镜定位精度达±3″,跟踪精度达±5″。该套设备现在已投入正常使用,对改善观测条件和提高观测质量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3.
4.
“真不错,不但有节目看,还学到了不少知识,原来想用自家的承包田建厂房,国家是不允许的……”6月24日晚9:20,在密山市火车站广场看完市国土资源局庆祝第十六个“全国土地日”宣传演出,但余兴未尽的家住密山镇三合村的彭臣对着妻子和孩子说。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藏北高原西北部结则茶卡湖泊及其沿岸地质地貌调查,发现其为一个富含硼、锂、钾、锶的封闭型盐湖,沿岸海拔4 850 m拔湖325 m有一条明显的高位湖岸线,该湖岸线到湖面之间有六级湖积阶地发育,六级以上阶地保存零星。沿湖岸不同高度上的湖积物U系年龄分别为(14.2±1.2)ka BP(T2)、(38.0±3.5)ka BP(T4)和(41.6±3.2)ka BP(T5)。湖面下降的幅度是藏北高原迄今所知最大。根据湖面平均下降速度推算高位湖岸线和高位湖积层的形成年龄在(120~90)ka BP,与东部的纳木错和西部的甜水海基本一致,说明藏北高原在晚更新世初期有一个明显的泛湖期。大约100 ka BP结则茶卡湖面开始下降,晚更新世以来湖泊演化是在封闭体系干旱环境下进行的,盐湖形成于14 ka BP左右,藏北高原在晚更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可能为自西向东逐渐变为干寒。  相似文献   
6.
天灾研究中的当代物理新途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当代物理学中的量子化方法,将日-地空间量子化。借天体分层结构特征,对地震震级公式及天体引潮力激起的孤波储能触发地震的原理作了探索性讨论。  相似文献   
7.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data collected in the Ecological Station Jiaozhou Bay from May 1991 to November 1994, including 12 seasonal investigations, to deter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dynamic cycles and variation trends of the silicate in the bay.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rivers around Jiaozhou Bay provided abundant supply of silicate to the bay. The silicate concentration there depended on river flow variation. The horizontal variation of silicate concentration on the transect showed that the silicate concentration decreased with distance from shorelines. The vertical variation of it showed that silicate sank and deposited on the sea bottom by phytoplankton uptake and death, and zooplankton excretion. In this way, silicon would endlessly be transferred from terrestrial sources to the sea bottom. The silicon took up by phytoplankton and by other biogeochemical processes led to insufficient silicon supply for phytoplankton growth. In this paper, a 2D dynamic model of river flow versus silicate concentration was established by which silicate concentrations of 0.028–0.062 μmol/L in seawater was yielded by inputting certain seasonal unit river flows (m3/s), or in other words, the silicate supply rate; and when the unit river flow was set to zero, meaning no river input, the silicate concentrations were between 0.05–0.69 μmol/L in the bay. In terms of the silicate supply rate, Jiaozhou Bay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division shows a given river flow could generate several different silicon levels in corresponding regions, so as to the silicon-limitation levels to the phytoplankton in these regions. Another dynamic model of river flow versus primary production was set up by which the phytoplankton primary production of 5.21–15.55 (mgC/m2·d)/(m3/s) were obtained in our case at unit river flow values via silicate concentration or primary production conversion rate. Similarly, the values of primary production of 121.98–195.33 (mgC/m2·d) were achieved at zero unit river flow condition. A primary production conversion rate reflects the sensitivity to silicon depletion so as to different phytoplankton primary production and silicon requirements by different phytoplankton assemblages in different marine areas. In addition, the authors differentiated two equations (Eqs. 1 and 2) in the models to obtain the river flow variation that determines the silicate concentration variation, and in turn, the variation of primary production. These results proved further that nutrient silicon is a limiting factor for phytoplankton growth. This study was funded by NSFC (No. 40036010), and the Director's Fund of the Beihai Sea Monitoring Center, the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相似文献   
8.
高布锡 《天文学报》2005,46(3):322-330
月日潮汐摩擦和地球惯量矩变化是日长长期变化的主要原因.在本文中,利用最新的地球物理和古生物钟数据,对过去15亿年以来的月日潮汐摩擦、地球惯量矩变化和日长长期变化等作了数值对比研究.由此得到二个重要结论:一是仅利用地球的自转形变不能解释J2的变化,这说明地球的重力分异现象至今仍存在着;其二是在几亿年前的潮汐摩擦比现在大得多,若取潮汐耗散与距离的立方成反比时,理论结果与由古生物钟得到的回归年日数和朔望月日数数据较为符合。  相似文献   
9.
世界地球日     
《山东国土资源》2005,21(4):47-47
1970年4月22日,美国的丹尼斯·海斯在校园发起和组织了群众性的环境保护运动。在这一天,全美国约有 2000 多万人走上街头,举行游行、集会和演讲,呼吁政府采取措施保护环境。这次规模盛大的活动震撼朝野,促使美国政府于 70 年代初通过了水污染控制法和清洁大气法的修正案,并成立了美国环保局。从此,美国民间组织提议把 4 月 22 日定为“地球日”,它的影响随着环境保护的发展而日趋扩大并超过了美国国界,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积极响应。1972 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1973 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成立。到1990年4月22 日,我国原国务…  相似文献   
10.
为迎接第18个全国土地日的到来,6月22日,广西国土资源厅和南宁市国土资源局联合在朝阳广场举行隆重的宣传纪念活动。广西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南宁市委副书记、代市长黄方方,厅领导黄日富、黄俊华、曹国生、罗卫国、田凤鸣、唐解凤以及200多名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了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