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39篇
  免费   496篇
  国内免费   946篇
测绘学   16篇
大气科学   1499篇
地球物理   220篇
地质学   825篇
海洋学   35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90篇
自然地理   170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55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94篇
  2014年   126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11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32篇
  2004年   128篇
  2003年   101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138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67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67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62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37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本文根据河南省小秦岭金矿田在钻探施工中,小口径金刚石钻头底唇胎体拉槽、推光头的现象和特征,全面地观察和剖析了发展规律及导致拉槽的过程,提出了独特的见解和认识,研究出了使用钻头的正确方法,拟供同类矿区借鉴  相似文献   
2.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古流体动力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首先对地下水动力场进行数学描述,以水动力为主线,建立适合该地区的数学模型,选择正确的地质模型参数,主要采用数值计算和模拟等手段,在恢复出乌尔逊凹陷主要目的层在不同地质历史时期古水动力的基础上又恢复出古流体势的演化历史。整体上,在乌尔逊凹陷,各主要地质时期的油势演化特征为西部地区大于东部地区,乌南大于乌北,且低势区的发育有较好的继承性。最后,依据油气聚集理论,进行油气运移聚集系统的划分、油气运移方向的分析,从而得出有关研究区油气运移聚集条件的认识,主要从流体动力的角度考虑,指出有利聚集区,认为在乌尔逊凹陷苏4~苏18井区、苏132~苏17~铜2井区及巴1~巴2~巴4井区为有利油气运移聚集区。  相似文献   
3.
Introduction The Himalaya is considered to be the youngest mountains on the earth, and is tectonically very active, and hence inherently (geologically) vulnerable to hazards. Extreme rainfall events, landslides, debris flows, torrents and flash floods due…  相似文献   
4.
广州大气降水中δ^18O与气象要素及季风活动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4年5月至2005年6月广州日大气降水中δ18O资料和GNIP提供的广州、香港多年月平均降水中δ D、δ18O资料, 研究了天气尺度下广州大气降水中δ18O与降水量、水汽压、气温和露点温度等气象要素之间的关系, 并就季风活动对本地降水中δ18O的影响作了初步分析. 结果表明: 在天气尺度下, 广州大气降水中δ18O与降水量、水汽压、气温和露点温度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同温度露点差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表明广州大气降水中δ18O变化具有显著的降水量效应和湿度效应. 夏季风期间季风活动对天气尺度下降水中δ18O的变化具有显著影响, 使得天气尺度下大气降水中δ18O变化有时并不遵循降水量效应. 从多年气候平均状况来看, 广州、香港降水中δ18O的季节变化同亚洲夏季风的爆发和推进演变过程较为相似, 在夏季风活跃的时期, 大气降水中δ18O值也较低, 反映了季风降水再循环活动对降水中稳定同位素含量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川西冕宁-德昌稀土成矿带是中国最重要的稀土成矿带之一,所有稀土矿床均与碳酸岩-正长岩杂岩体有关.前人研究表明,牦牛坪、木落寨和里庄碳酸岩-碱性杂岩体成岩年龄与其相应矿床的成矿年龄基本一致,而大陆槽正长岩年龄与REE矿床的成矿年龄相差甚远.本文对大陆槽碳酸岩、英碱正长岩进行了SHRIMP U-Pb锆石年代学和LA-MC-ICPMS锆石Hf同位素原位测量,它们的形成年龄分别为12.99±0.94Ma、14.53±0.31Ma,表明两者是同时形成的,且与其成矿年龄基本一致.碳酸岩和正长岩的εHf(t)值、Hf模式年龄与它们的εNd(t)值、Nd模式年龄所展现出来的特征一致,说明在其形成过程中有地壳物质的加入.  相似文献   
6.
南印度洋SST与南亚季风环流年代际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美国NCEP全球大气再分析资料和JONES全球海表面温度异常(SSTA)资料,分析了南印度洋SSTA和南亚季风环流年代际变化的特征。研究发现,无论是南印度洋副热带海水辐合区的SST还是赤道以北非洲西海岸附近上升运动海区的SST的长期变化趋势,除了准3-5年的变化以外,还存在着明显的年代际的变化。对于全球最显著南亚季风环流的分析表明,南亚季风环流也存在明显的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变化。与南太平洋SST的年代际变化相比,南印度洋SST的变化周期要相对短一些。通过分析南半球冷空气年代际活动的特征发现,冷空气与南印度洋SST年代际时间尺度的变化具有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河口涨落潮槽水动力特征及河槽类型判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前人对河口冲刷槽研究的基础上,选择长江口南支、新桥水道、南小泓和南港主槽作为典型涨、落潮槽研究对象,以2001年洪季和2003年枯季实测资料为根据,比较分析了长江口涨落潮槽的水流、泥沙、优势流和优势沙等动力特征,结果表明用单一因子分析河槽性质不够全面.提出了一个(无量纲因子)河槽类型系数(λ)来综合表述河槽的多种水文泥沙特征,可以较全面地用多个影响因子来合理地判断河槽类型.  相似文献   
8.
利用9层15波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研究了太平洋海温异常对南海西南季风建立早晚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西-中太平洋海温异常数值试验结果最能反映出南海西南季风爆发早、晚年4~5月份大气环流的差异特征.数值试验结果显示:西太平洋海温正(负)异常可导致西太平洋副高减弱(加强);中太平洋海温正(负)异常主要使得中太平洋上空的洋中槽减弱(加深);东太平洋海温正(负)异常可造成东太平洋赤道两侧高层环流产生反气旋性(气旋性)变化,孟加拉湾-南海-西太平洋热带地区出现东风(西风)异常,西太副高加强(减弱).可见西太平洋海温异常和东太平洋海温异常都可以对副高强弱变化产生明显影响,从而对南海西南季风建立早晚产生影响,只不过西太平洋海温异常的影响作用更为显著.西太平洋正(负)海温异常与中太平洋负(正)海温异常经常是同时出现的,其激发出的与向东传的Kelvin波和向西传的行星波相联系的环流异常为南海季风建立早(晚)提供有利的条件,因而这一海温分布型是影响南海西南季风建立早晚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9.
对南海南部长533cm的NS-93孔连续采取423块样品,测量低场下的质量磁化率。并间隔取样202块,测量ARM。通过与沉积层序、氧同位素和矿物特征对比分析,我们认为NS-93孔磁化率的变化主要受控于外源磁性矿物浓度的变化,其值的高低与沉积物中碎屑矿物的含量相关,与碳酸盐的含量反相关,说明碳酸盐矿物对磁性矿物浓度具有稀释作用。在磁化率特征变化曲线上,与氧同位素阶段和Heinrich变冷事件、D-O旋回有好的对应关系。磁化率的相对高值与氧同位素奇数阶段和气候的暖期相对应,而相对低值则与气候冷期对应。这一规律反映了东亚季风、大洋环流强弱和陆源碎屑输入对沉积物磁化率的控制作用。同时,从ARM和磁化率的关系分析,南海南部在氧同位素阶段6沉积时期处于相对稳定的环境,南面的Borneo海峡可能是封闭的。  相似文献   
10.
夏季南海上层环流动力机制的数值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利用一个分区性的正压-斜压衔接模式来探讨夏季南海的上层环流特征及其动力机制,结果表明:夏季期间,由于风生环流的不稳定性促使在东沙群岛附近的气旋涡的强度及位置发生变化,并间接导致黑潮侵入南海北部的程度变化以及气旋涡南侧的反气旋式环流、西沙群岛西南侧的气旋涡的强度和范围出现波动现象;在南海南部的北向西边界流由于离岸的西南季风所驱动在中南半岛中部沿岸脱离岸线往东北方向的流动,导致沿岸的水体大量流失而在沿岸形成一支南向补偿流并在西沙群岛西南侧诱生一气旋涡,而上述的离岸西边界流则作顺时针方向流动,从而在南海南部形成反气旋式大环流;在南沙海槽附近出现的局地气旋涡和万安滩附近的气旋涡分别受β效应、底形效应的作用而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