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篇
自然地理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1.
帕米尔地区地震活动及震源机制解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国基  戈澍漠 《内陆地震》1997,11(4):302-308
帕米尔地区存在一个明显的NE-SW向中,深源地震带,中,深源地震震源机制分布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兴都库什地区震源断错以倾滑逆断层为主,T轴仰角几乎垂直,帕米尔弧形构造东侧分布的地震以走滑性质为主,P轴仰角接近水平,当深度为100~200km时在弧形构造南侧形成了一个明显的北东向的正断层分布。中,深源地震主压应力方向随深度增加由NW向逐渐变为NE向,主压应力P轴仰角平缓。  相似文献   
2.
帕米尔东北侧邻区新构造活动具有幅度巨大,阶段性继承性明显,现今活动性强烈等特点。以帕米尔高原隆升为背景,研究了帕米尔东北侧邻区的新构造运动及地震活动的规律,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了第四纪新构造活动的应力场,并进一步探讨了新构造运动与地震活动的力源机制。  相似文献   
3.
大陆深俯冲的动力学机制:观测和模拟结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兴都库什-帕米尔-中国西部1975~2003年期间的地震活动记录、地表地质构造和地壳速度结构数据证明,沿特提斯陆-陆碰撞带正在进行大陆深俯冲作用。帕米尔地区大陆地壳的下部物质与上地幔一起俯冲到200km 以下,而中、上地壳在不同深度上被反冲断层所剥离。帕米尔地区向南的大陆深俯冲作用限于西部恰曼左行走滑断裂和东部喀喇昆仑右行走滑断裂之间。沿深俯冲带存在上、中、下3个地震群。上地震群出现在30~50km 附近,对应于中、上地壳的反冲剥离构造作用,地震成因与长英质地壳的脆-韧转换和“二相变形”机制有关。中地震群大体出现在90~120km 深度上,与帕米尔深俯冲岩板向下由缓倾变陡的深度大体相当。下地震群的主体出现在180~220km,代表深俯冲岩板的最前端。帕米尔大陆深俯冲岩板为上宽下窄、上缓(20~30°)下陡(60~70°),转变深度在80~120km 的楔形体,深度超过200km 的走向宽度只有500~600km。在探讨大陆深俯冲的动力学过程中采用了2种模拟方法。利用考虑温度场和负浮力的二维数值模拟表明:(1)地幔对流拖曳力对俯冲深度和俯冲速度有重要控制作用,从100MPa 到20MPa 的变化将导致俯冲深度由231km 减到151km,速率由10.79mm/a 减到5.46mm/a。(2)俯冲角30°与45°相比,前者的俯冲深度要深约25~50km。(3)俯冲板块厚度越大,则俯冲深度越浅。(4)在俯冲板块的负浮力、洋脊推力为10~30MPa 及地幔对流拖曳力为100MPa 的综合作用下,陆壳俯冲实际垂向位移可达120km,最终俯冲深度达到150km,而洋壳实际垂向位移约170km,最终俯冲深度达到230km。在考虑岩石圈和软流圈相互耦合的俯冲模拟中,块体间的接触判断采用了 LDDA 方法的接触判断准则和区域分解方法求解。其特点是边界条件比较简单,并能自动实现俯冲过程中岩石圈和软流圈之间的相互作用,但需要确定研究区域不同深度和不同板块的力学参数,且计算量很大。  相似文献   
4.
新疆伽师及帕米尔东北侧地区强震活动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苏乃秦 《内陆地震》1999,13(2):105-111
为了研究新疆伽师及其邻区地震活动的特征和未来地震形势,按照从大区到小区、从外区到内区的层次性分析思路,对地处喜马拉雅地震带东、西两端的中缅区和帕米尔区、帕米尔东侧区和西侧区、帕米尔乌恰区和伽师-柯坪区强震活动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上述3组地震区具有共同的物理力学成因基础和地质构造背景,其强震活动确有一定的相关性。这一结果不仅对认识地震活动的相关特性有意义,而且可以据此预测相关地震区的地震形势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