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0篇
  免费   37篇
  国内免费   44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36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84篇
海洋学   9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40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野外调查的样地资料,应用方差/均值比(扩散系数)的T检验、聚集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数、G reen指数和负二项分布的聚集强度等方法,研究了四子王旗短花针茅荒漠草原植物群落植被优势种群的分布格局并分析格局形成的原因,并用相关分析比较了6个指数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这些植物的分布格局皆属于聚集分布,但它们的聚集强度有差异。聚集强度最大的是木地肤,最小的为银灰旋花,中间依次为糙隐子草,冷蒿,短花针茅。依靠无性繁殖扩大种群分布范围和密度是它们服从聚集分布的原因之一。本研究说明了方差/均值比率法是1种较好的分析种群分布格局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南沿海老红砂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曾从盛  陈居成 《台湾海峡》1997,16(3):363-370
老红砂是中国东南沿海独具特色的第四纪沉积物。本文回顾了老红砂的研究历史,综述了所取得的关于老红砂的成因,年代和红化作用等主要研究成果及其存在问题,并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工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台湾海峡西岸第四纪沉积层中的老红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采自福建沿海的老红砂作了粒度分析、矿物鉴定和石英电镜扫描。结果表明,组成老红砂的成分主要为中细砂,砂含量大于70%,粘土和粉砂含量较少。概率累积曲线多为跳跃、悬浮两段式,其次为滚动、跳跃、悬浮三段式。轻矿物以石英为主,长石含量居次。含量较高的重矿物有磁铁矿、钛铁矿、白钛石,其次有锆石、赤铁矿、褐铁矿、电气石、绿帘石等。文章对老红砂的成因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红砂是黄土高原荒漠植被带主要建群植物种之一,在植被恢复重建和生态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皋兰县40 a天然植被封育区为例,运用树木年轮学方法,对不同坡向红砂与当地水热条件变化的时空响应及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红砂具有明显的年轮特征,可以进行树木年轮方面的研究。虽然不同坡向水分条件和植被状况有很大差异,但红砂径向生长对区域水热变化具有非常一致的响应模式:同生长季降水呈正相关关系,尤以7月降水量最为显著;同生长季气温呈负相关关系,以6月最为显著。根据不同坡向红砂年龄分布格局分析结果,并考虑到水土流失的防治效果,黄土高原西部荒漠植被带的封育期限不宜少于10 a。  相似文献   
5.
《干旱区地理》2006,29(4):475-475
2006年8月1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药学院王夔教授一行五人莅临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策勒荒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研究站进行访问。  相似文献   
6.
《干旱区地理》2006,29(3):330-330
根据中国科学院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2001-2005年综合评估的统一安排,2005年5月27日至6月2日,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副局长冯仁国带队的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野外台站评估专家组一行对新疆生地所的阜康荒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研究站、阿克苏绿洲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研究站、策勒荒漠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研究站进行了综合评估和创新二期基础设施建设验收。  相似文献   
7.
章力 《新疆地质》2002,20(2):166-166
阿尔金山保护区是中国建立最早最大的高原荒漠生态系统综合性自然保护区,隶属新疆若羌县和且末县,在东经87°10'~91°18'、北纬36°00'~37°49'之间,面积4.49×106km2,1983年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由新疆环保部门设立,当时堪称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个内陆高原生态类型保护区,1985年升级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东昆仑山库木库勒山间盆地,平均海拔4500m以上,四周山脉海拔高度5000~6000m,区内  相似文献   
8.
针对危害自然与社会经济日益严重的荒漠化问题,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方法,宏观调查了中国北方以沙漠沙地、戈壁和盐碱地为主的荒漠土地,建立了以沙漠为代表的荒漠土地数据库.荒漠土地呈现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通过对直接影响荒漠土地发展的降水量和风力的气候背景的分析,发现荒漠土地分布地区少雨多风是其普遍特征,大部分荒漠土地处于干旱和极端干旱的降水条件下,同时中低风场对其有很大的影响.受降水量的分布影响,沙地呈现由东到西固定沙地和半固定沙地减少,而半流动沙地和流动沙地逐渐增多的分布,戈壁和盐碱地则更集中于西北内陆.  相似文献   
9.
土壤荒漠化越来越威胁人类的生存,因此,对土壤体脆弱性的分析研究,荒漠化现状、荒漠类型、荒漠化程度的评价,土壤荒漠化防治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0.
北山戈壁荒漠地区1:5万植物地球化学测量效果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北山戈壁荒漠景观区土壤垂直剖面不存在通常的A、B、C分层结构,且掺杂有大量风成沙。在公婆泉地区开展1:5万常规地球化学测量方法研究的同时,进行了植物地球化学测量试验研究。研究表明,两种方法的主要指示元素异常有很好对应性,红沙是我国西部干旱荒漠广大地区开展植物地球化学测量的一种良好采样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