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质学   1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明范 《中国沙漠》1993,13(3):53-57
“三北”地区干旱少雨多风沙,因此,适宜乔木生长的范围是有限的,而当地许多灌木树种对干旱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适宜造林的范围广。在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改善生态环境方面有突出作用,此外,灌木林还可以提供饲料,燃料,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对于加速“三北”防护林建设,振兴“三北”经济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因此,在这一地区今后造林工作中应扩大灌木林的比例,充分发挥灌木林的优势。  相似文献   
2.
黑龙江省东部山地灌木林地的静态持水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亮  陈祥伟 《山地学报》2005,23(5):626-630
从森林涵养水源的角度,对黑龙江省东部山地5种次生演替灌木林类型的土壤和枯落物的持水性能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与当地的阔叶红松林相比灌木林在水源涵养方面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5种灌木林类型的枯落物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分别在20.90~33.48t/hm^2间和12.83~25.07t/hm^2间,其土壤的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持水量也分别为1927.12~2816.55t/hm^2间和505.09~865.15t/hm^2间。对5种次生演替灌木林地的持水能力的各项指标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其静态持水能力的大小依次为胡枝子灌丛、珍珠梅灌丛、接骨木灌丛、榛子灌丛和绣线菊灌丛。  相似文献   
3.
以西藏地区370个灌木林标准地调查数据为基础,计算了包括负二项式K值、方差/均值比率t值、丛生指标、平均拥挤指数、聚块性指标、扩散指标、格林指数和Cassic指标,定量测度了各标准地内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及集聚强度,分析了西藏灌木种群分布格局随海拔和坡度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西藏优势灌木种群分布格局包括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两种,其中,随机分布占60%;2.随着海拔及坡度的增加,西藏灌木种群均呈现由集群分布向随机分布变化的趋势,且大部分地区的灌木种群呈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广州增城丘陵灌木林通量站的地理环境、仪器布设,并利用该站2014年12月—2015年2月的观测资料,分析冬季华南丘陵灌木林下垫面近地层的风、温度、气压、湿度和大气稳定度等基本气象要素特征,以及湍流强度、风速归一化标准差的统计特征及通量特征。结果表明:(1)冬季增城站以北向小风为主,风速多小于4 m/s,日平均温度变化剧烈,平均相对湿度为67.94%;(2)大气稳定度集中于“±” 0.5之间,以近中性为主;冬季平均湍流强度Iu、Iv和Iw分别为0.37、0.31和0.19;在风速小于1 m/s时湍流发展旺盛,随风速增大,湍流强度减小并趋于稳定;(3)风速分量归一化标准差δu/u*、δv/u*、δw/u*与稳定度Z/L之间满足莫宁-奥布霍夫相似理论,并呈1/3次方关系,且随|Z/L|的减小而减小,在中性层结(Z/L→0)均匀下垫面,其值为常数,分别为2.286、1.757和1.174;(4)冬季增城站的能量耗散以感热为主,晴天尤为显著;阴天感热与潜热大小相当;平均日间吸收CO2极值为0.236 mg/(m2·s)。   相似文献   
5.
皇甫川流域百里香草原和人工沙棘灌木林的水分利用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使用LI-6400光合系统测定仪、LI-3000A叶面积仪等,对皇甫川流域百里香草原和中国沙棘灌木林的优势植物进行了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测定,同时还测定了植物水分、土壤水分及群落地上生物量。根据所测数据计算得到了这两个群落优势植物光合和蒸腾的日变化特点、光合水分利用效率,分析了两个群落优势植物叶片含水量、自然饱和亏及水势等植物生理水特征。通过群落优势植物种群的蒸腾失水和土壤水分的分析,探讨了由于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产生的这两个群落生态水的一些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6.
于鑫  郑腾飞  黄健 《广东气象》2021,43(6):37-41
涡动相关仪获得的湍流数据质量不仅受到传感器构造及当时环境因子的影响,同时可能受到理论假设带来的误差的影响.对2018年1月1日-2月28日冬季增城丘陵灌木林典型下垫面近地层湍流观测数据进行了包括野点剔除、倾斜订正、感热通量的超声虚温订正、WPL修正以及自动增益控制(AGC)修正等后处理及质量控制.结果表明:常规野点剔除方法对于通量计算结果影响较小,AGC对降水和高湿天气十分敏感,能有效的提高能量闭合率;湍流发展充分性检验与平稳性检验显示,可用于基本研究的潜热通量、C02通量、摩擦速度、感热通量分别占样本总量的90.5%,86.4%,83.1%,87.7%,表明通过本研究质控方法处理后的湍流通量观测数据质量可以得到保证,可用于后续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西藏灌木林景观格局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与方法,对西藏全区划分了景观要素,选取了10个景观指数,定量研究了斑块水平和景观要素水平上西藏主要类型灌木林的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西藏各类型灌木林斑块大小均服从反J型分布,斑块面积越大,斑块数量越少,所占的面积比例越高.总体上,灌木林面积占景观总面积的4.6%,灌木林斑块数占总斑块数的54.8%.各个具体类型的灌木林在斑块大小、斑块形状和景观镶嵌度等方面均具有不同的格局特征.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恢复重建后的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是我国物种多样性研究相对较薄弱的地区。目前关于该区植被恢复重建后的物种多样性研究尚未见报道。研究该区植被恢复重建后的物种多样性对退化生态系统的植被恢复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选取6个物种多样性指数对纸坊沟流域主要的天然及人工群落物种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天然灌木林物种多样性最高,均匀度最大,人工乔木林和天然草本的物种多样性及均匀度接近,人工灌木林的多样性和均匀度最小。人工林纯林(包括纯乔木林、纯灌木林及单一乔灌混交林)具有很强的抵抗其它乔灌物种入侵和定居的能力,对林下草本也有很强的控制能力。因此,要建造一个具有较高物种多样性的群落,在建造初期就要选择多物种混交,并注意初值密度。  相似文献   
9.
科尔沁沙地优势固沙灌木的生物量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灌木生物量预测模型对于快速估算固沙灌木林生产力具有重要作用。以科尔沁沙地3种常见的固沙灌木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ndendron)、黄柳(Salix gordejevii)为对象,基于对灌木地上、根系和整株生物量及高度、冠幅等的测定,建立3种灌木地上、根系和总生物量的估算模型,通过决定系数(R2)、估计值的标准误(SEE)和回归检验显著水平(P<0.05)筛选最优的生物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和黄柳生物量的最佳估算变量为冠幅体积,而差不嘎蒿的最佳预测变量为冠幅面积。幂函数回归模型具有最大的R2和较小的SEE,说明相对生长方程是估算小叶锦鸡儿、黄柳、差不嘎蒿灌木生物量较理想的模型。通过实测值检验,3种灌木幂函数模型预测生物量的预估精度在93%以上,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0.
均匀配置的两种仿真灌木林防风效应野外观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灌木林是一种有效的防风固沙方法,灌木林空间配置是防护林体系研究与建设取得最佳效益的关键.应用两种仿真固沙灌木,建立株行距相等的均匀配置灌木林,观测林内与林前不同风速,比较其防风效能.结果表明:在风速为4.6~10.7 m·s-1时,侧影面积为0.25 m2的无叶仿真灌木林比侧影面积为0.39 m2的有叶仿真灌木林防风效能低10%~20%.仿真固沙灌木林风速与高度变化关系呈指数函数关系,但在风沙流中拟合系数更高.仿真固沙灌木林空气动力粗糙度平均值是流沙地的5倍多,但不同风速下的粗糙度值差异较大.对相同配置的防风固沙林,调节灌丛结构可以提高其防风固沙效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