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7篇
自然地理   9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根据城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针对煤炭城市生态环境特点,构建了能够体现煤炭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主要特征的,定性、定量考核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变权综合指数等方法,建立了煤炭城市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模型。从自然、经济、社会三个方面对淮南市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并对淮南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3.
王冰  王守沛 《安徽地质》2013,23(1):68-70
旅游地质资源是一种具有旅游价值的以地质内容为主的自然景观及一部分与地质有关的人文景观。淮南市旅游地质资源和特点是: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分布广泛,具有地方特色。  相似文献   
4.
20世纪90年代以来,煤炭城市发展出现了经济衰退、竞争力下降等一系列问题,如何实现煤炭城市的产业转型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文章分析了煤炭城市产业转型中的集群效应,认为立足于传统产业优势,发展煤炭产业集群是煤炭城市实现依托式产业转型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淮南市煤炭产业群发展现状及特征,提出了煤炭产业群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5.
试论我国煤炭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在对淮南、淮北两个典型煤炭城市进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经过深入分析后认为,产业结构失衡是造成多数煤炭城市陷入困境的重要原因。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促进其经济振兴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目前,制约煤炭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主要有体制性和非体制性两大类,文章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作者认为,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的统筹规划,优先发展主导产业,打破条块分割,增量与存量调整并举,实行团党委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等是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6.
在机制上将一个地市(淮南市)的地震预报与防震决策融为一个动态整体,从而建立起一个实用性强的防震减灾决策系统,使城市各种防震对策的生成了有更科学的基础,成为市政府在防震减灾决策中不可缺少的工具。  相似文献   
7.
淮南市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存在着经济和产业结构单一、后备资源不足、职工就业难等问题,同时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独具魅力的人文景观和地质资源,发展生态旅游是其实现持续发展的途径之一。本文在分析淮南发展生态旅游优势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生态旅游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安徽省淮南市是全国13个亿吨煤炭基地之一,煤炭资源探明储量153亿吨。现有煤矿72个,其中国有大矿15个,年采煤总量3500多万吨。2001年以前,淮南矿区年平均动用资源量2440万吨,采出1760万吨,损失680万吨,年均回采率仅为72%。针对采富弃贫、采厚弃薄、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淮南市大  相似文献   
9.
焦华富  许吉黎 《地理科学》2016,36(11):1670-1678
在生态文明建设与服务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作为中国工业化阶段能源基地的资源型城市,正面临着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多位一体的全面转型。选取成熟型煤炭资源城市淮南为案例,基于社会空间视角划分城市地域功能结构,构建社会-经济-空间多维因素的互动框架推进资源型城市的科学转型。研究发现:淮南市社会空间包括6个主因子,各主因子的空间集聚和街区分布均具有显著的异质性。基于不同街区的功能属性划分出5个空间功能组团,包括: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组团;居住、商业、生活服务组团; 煤炭开采与加工工业组团; 非矿点区域、乡村区域组团;经济新增长点培育、转型发展组团。城市地域功能结构特征表现为:“城”、“矿”功能的隔离与排斥,连绵型低收入农业空间的嵌入,城市服务功能空间的紧缩,煤炭开采与初加工的空间共位,城市转型尚未形成规模与联动效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剖析了地域结构的形成原因及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0.
淮南市区浅层地下水水质污染预测模型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岳梅 《地下水》2002,24(2):77-78
浅层地下水极易受到污染,用水动力弥散理论模拟浅层地下水中可溶物质弥散运移时,其浓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建立研究区内浅层地下水水质变化模型,定量预测地下水中污染物质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