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9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8篇
地质学   5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3篇
  2024年   1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榆林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1960—2000年榆林市12个县的降水和气温资料,计算了各县41a3—11月的湿润指数,分析表明:干旱发生频繁,且较严重。干旱空间分布北部风沙草滩区多,南部丘陵沟壑区少;具有明显的持续性和季节性特点;年际变化大体上有20a振荡周期。降水特征和地理状况是榆林多干旱发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榆林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测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典型农牧工矿交错区的榆林市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和GIS技术获取3期土地利用动态数据,分析评价了该地区近14 年土地利用变化、成因以及所引起的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988、1999、2002年,榆林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牧草地和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外,其他的土地利用类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耕地面积减少最多,减少量为352 350 hm2,其次是未利用土地,减少285 765 hm2;减少面积最小的是水域.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在自然环境背景下人为因素影响的结果,尤其是政策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该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1988年的150.65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71.99亿元,增加了21.34亿元,这表明该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在提高.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中废物处理和水分供应的价值最大,对区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能源产区陕西省榆林市的12个区县为研究单元,在Geo Da和Arc GIS等软件的支持下,结合趋势分析和空间统计方法,分析2005—2010年榆林县域尺度下的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格局特征与空间分异机制。榆林各区县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水平差异明显,总体差异呈扩大趋势,两极分化加剧。县域碳排放强度南北走向上表现出逐渐减小趋势,东西走向上具有微弱的"U"型变化态势。总体上,东北部区县碳排放强度高于西南部。各区县碳排放强度具有正的空间关联分布特征,且处于低水平非均衡空间分布状态,空间依赖性明显。结合相关性分析,榆林区县碳排放强度具有极化区、扩散区、塌陷区和传染区4个特征。"热点"主要分布在东北部三县,"冷点"主要分布于南部六县。能源资源分布不均、经济总量以及产业结构差异是造成榆林碳排放强度空间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榆林能源化工基地供水水源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榆林是我国"晋陕蒙能源重化工基地"建设的中心。近年来随着能源化工基地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甚至已影响到能源化工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摸清未来水资源需求规律,掌握供水水源现状及未来不同水平年可供水量,对于切实做好总量控制约束下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研究在分析榆林市1980、1985、1990、1995、2000、2005年水利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榆林市水资源规划》,对未来水平年榆林市新增供水水源进行了探讨,最后对榆林市未来水平年的可供水量进行了分析计算。结果表明,过去25年来,榆林市供水量增长较大,但地表水源供水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地下水源供水所占比例呈现增长趋势,其它水源的供水能力比较低。相关规划表面,即使在今后大型工程修建的基础上,供需矛盾仍难解决。因此,随着能源化工基地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加快论证大柳树、龙口、碛口三个引黄工程并利用好有限水源已经成为榆林能源化工基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要分析了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和榆林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服务的主要需求,确立榆林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是建设特色气象业务体系,指出当前发展气象事业的重点是加强软实力建设和应用气象研究,并提出建设榆林现代气象业务体系的项目、重点、方法等。  相似文献   
6.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FNL1°×1°间隔6 h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7—8月榆林市相继出现的两场区域性暴雨过程(7月26日暴雨过程,简称“7·26暴雨”;8月22日暴雨过程,简称“8·22暴雨”)的热力、动力机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暴雨与高低空急流关系密切,当高低空急流加强,出现强动力抬升时出现强降水,暴雨落区位于低空急流左前侧的强水汽辐合区。“7·26暴雨”低空急流和水汽辐合更强,大暴雨出现在高低空急流耦合的强上升区。两次降水过程热力机制有所不同,“7·26暴雨”过程中层有冷空气卷入,中低层存在强对流不稳定,低层切变线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降水;“8·22暴雨”过程大气整层饱和,锋面作用显著,暖湿空气被冷空气抬升,低层存在对流不稳定,大尺度稳定降水系统伴随中小尺度对流发展,降水加强。对流层低层VMP1(湿正压项)负高值中心对暴雨落区有较好的预报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榆林市土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测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典型农牧工矿交错区的榆林市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和GIS技术获取3期土地利用动态数据,分析评价了该地区近14年土地利用变化、成因以及所引起的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1988、1999、2002年,榆林市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除牧草地和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外,其他的土地利用类型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其中耕地面积减少最多,减少量为352 350 hm^2,其次是未利用土地,减少285 765 hm^2;减少面积最小的是水域。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在自然环境背景下人为因素影响的结果,尤其是政策方面的影响尤为突出。该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从1988年的150.65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171.99亿元,增加了21.34亿元,这表明该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在提高。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中废物处理和水分供应的价值最大,对区域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基于榆林区域气象观测网的建设、运行情况,分析总结区域站维修中的经验、方法和区域站管理维护的几点体会,以期为市县两级区域站的运行保障工作提供借鉴,从而更好地发挥区域站站网建设效益。  相似文献   
9.
正确认识区域产业同构状况及演变趋势,对于制定科学的经济发展政策,尤其是产业发展政策具有较为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陕北能源开发区-榆林市为研究对象,根据1995-2015年三次产业数据分析了榆林市产业结构模式,通过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测度了榆林市产业同构,并从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对产业同构进行对比分析,另采用R/S分析法,对未来产业同构的演变趋势进行预测。研究发现:(1)榆林市产业呈现典型的"二三一"产业结构模式,第二产业比重较大,成为推动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2)榆林市北六县和南六县内部产业结构趋同度属于较高层次,产业结构同质化现象十分严重;尤其以神木县-府谷县(0.976 2)和佳县-清涧县(0.967 5)最为突出,南六县与北六县绝大多数区县间产业同构度都低于0.9,产业趋同现象不明显。(3)榆林市南六县与北六县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H(1995-2015)=0.611 2>0.5,如果在原有条件下继续发展,榆林市未来产业同构化程度将有所强化,但存在周期性变化。研究认为在相似的能源条件、经济交流与联系日益紧密及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接近的条件下,榆林市产业结构的趋同发展具有一定必然性,在未来制定促进经济发展的政策时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孟健  刘天琦  周寒  张晓倩  高贤君 《北京测绘》2021,35(11):1400-1404
植被覆盖度是用来评价生态环境状况的重要指标,在进行沙漠化治理的同时,对植被覆盖度进行动态的变化检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到沙漠化治理的成效.以榆林市毛乌素沙漠为研究对象,在像元二分模型的基础上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tial Vegetation Index,NDVI)估算毛乌素沙漠2015、2017及2020年的植被覆盖度,并计算植被覆盖面积;分析整理数据,总结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结果显示,2015—2020年,榆林市毛乌素沙漠的植被覆盖度呈上升趋势,植被覆盖面积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