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1篇
地质学   4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低收入阶层"住房政策置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改善低收入者的住房条件,这是世界上许多国家所面临的共同难题。从各国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来看,有公共房屋、房屋津贴、土地供应政策、房屋金融政策、租金规制、建房标准的规管、地产市场规管等。在保障低收入者住房上,我国住房政策一直存在目标和定位不清晰的问题,这些年来,虽然也逐渐形成了以住房公积金、经济适用房、廉租房“三套马车”为基础的低收入者住房保障制度,但是,从现实来看,建立这“三套马车”的初衷显然远未达到。一、住房公积金成了“沉淀资金”据央行一份房地产金融报告称,在全国4893.5亿元住房公积金缴存余额中,除去个人…  相似文献   
2.
“我家第一次在三层楼的小洋房里过年,不仅住房条件比以前好多了,门前屋后的地全部平整出来用于种庄稼,今年是过得最舒心的大年”。桐庐县钟山乡魏丰村农民羊先昌望着眼前平坦的田地,新修的水渠乐滋滋地说。去年钟山乡魏丰村实行整村整理,共投入404余万元,其中国土资源部门拨付273余万元,村集体投入出130余万元,像老羊一样,全村还有33户114人都搬离原来位于高山区的小山村,过上了这种路通、水通,住上崭新楼房的新生活,全村原来宅基地整理后还净增耕地45.645亩。  相似文献   
3.
空心村”形成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农村居民改善住房条件的需求越来越大.许多村庄在建设过程中,新建住宅“摊大饼”式不断向四周扩张,而位于村庄中心的老村区则保留了大量的破旧民房,且许多已经无人居住,形成了“空心村”.  相似文献   
4.
"空心村"的成因及整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收人不断增加,生活日渐富裕,对住房条件的要求逐年提高,申请用地建新房的数量日趋增多。除了有一小部分的农民到县城购买商品房对旧房子进行翻新外,大部分的农民还是在本村申请用地建房。一些地方由于缺乏引导和规划,呈现出越往村外的房子越盖越好、越新,而村里的房子越来越低矮、越破旧不堪,形成所谓的“空心村”。  相似文献   
5.
大连市在围绕改善旧城区居民住房条件和城市基础设施而实施的房屋改造工作中,坚持惠民利民、和谐征收的原则,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合理合情制定补偿安置政策,采取多项符合百姓利益措施,受到了百姓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6.
王萍 《浙江地质》2010,(1):63-63
象山县国土资源局在拆迁工作中高度重视弱势群体权益保护,从政策调研、方案制定到拆迁实施全程深入拆迁户当中,积极倾听诉求,解决实际困难,帮助当前住房条件差的拆迁户解决临时住房难题,减轻拆迁户负担,化解抵触心理:对人均住房面积小于30平方米的住房困难户实行低限安置标准,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湖南省采取了全面开放房地产投资领域,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深入推进住房分配货币化,逐步建立完善住房供应体系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改善居民住房条件,拉动经济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我省房地产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主要表现在:1、房地  相似文献   
8.
(一)全面落实两个“国八条”和“国六条”,着力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要全面做好住房状况调查,公布和实施住房建设规划,重点落实普通商品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建设计划。严格落实套型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的新建住房面积占年度住房开发总面积70%以上的结构比例要求。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有区别的税收政策等经济调节手段,引导合理的住房消费结构和供应结构。  相似文献   
9.
6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加快棚户区改造,促进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近日,国务院又印发了《关于加快棚户区改造工作的意见》。在当前形势下,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有何重要意义?如何让人们深入了解国务院《意见》中的重要政策信息和含义?《意见》形成了哪些政策亮点?贯彻落实《意见》将在哪些方面着力?针对这些问题,住房城乡建设部特别对《意见》进行政策解读,以加快推进《意见》的贯彻落实,助推棚户区改造工作的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10.
广州市居民住房条件的空间分异格局与形成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广州都市区1 361个社区的第六次人口普查住房数据为基础,从住房的建成年代、建筑结构、户均建筑面积、住房生活设施4个方面构建居民住房条件评价体系,分析其空间分异格局与形成机制。结果表明: 广州市居民住房条件由中心向外围逐渐提升,具有“圈层基础上的多核心”式空间分异结构; 户均建筑面积和建成年代是决定其住房条件差异的2项重要指标,旧城的住房条件异质性最高; 城市发展的历史进程、互换效应和过滤效应、高房价和高地价影响和强化了住房条件分异格局,制度性因素、政府决策和市场力量同时起到了引导和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