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2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珠江口东岸的东莞市是珠三角快速城镇化的典型代表.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更新速度快、土地利用现状格局较为破碎.技术创新是破解快速城镇化地区国土调查诸多困惑的重要途径,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提高国土调查质量和效率是新时期快速城镇化地区国土调查试点的重心.根据该地区国土调查面临的问题,提出了针对快速城镇化地区国土调查的新技术方法,从一体化调查、历史遗留问题治理等方面给出了实践经验,为存在类似情景的其他地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9年1~12月在东莞市大气成分观测站观测到的黑碳气溶胶质量浓度资料,以及东莞国家基本气象站的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对该地区黑碳类气溶胶的时变化、日变化及相关气象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东莞黑碳气溶胶质量浓度平均为5 925 ng/m3,黑碳小时平均质量浓度变化的双峰型特征比较明显,1 d中有2个明显的峰值和1个谷值。风速与黑碳质量浓度的相关性比较明显,主导风向为偏东、偏北风时出现高黑碳质量浓度;颗粒物质量浓度PM10与黑碳质量浓度有良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7,表明了黑碳气溶胶是可吸入颗粒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东莞市草温与地温、气温的差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东莞站2007年8月~2008年7月的草温与地温、气温同步观测资料,对比分析在不同下垫面环境下草温与地温、气温的差异。分析表明:年平均草温地温气温;极端最高温度中,地温草温气温;极端最低温度中,草温地温气温;草温的日变化幅度和年变化幅度最大,地温次之,气温最小。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近地面不同高度、不同下垫面的差异以及传感器的安装等。  相似文献   
4.
利用东莞市新、旧站点搬迁前后3个月人工对比观测的常规气象要素资料,利用差值分析方法进行了对比,并对观测环境变迁引起观测要素差异的主要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站点搬迁造成观测环境变化大,常规观测要素气温、湿度、风、降水等差异较明显,新站比旧站气温低、湿度高、风速大.造成差异的主要原因与地理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城区的热岛效应与城郊的绿地降温增湿作用是造成气温、湿度差异的主要原因,观测环境周围是否有建筑群阻挡是造成风速、风向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分析城市扩张过程中土地的供给现状、集约应用和利用监测等,对城市精准化管理与未来发展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东莞市历年遥感影像数据,提取城市用地信息,分别从宏观和微观角度量化城市用地变化和城市扩张过程,解释城市建成区扩张特征及城市扩张时空演化规律.研究表明:宏观上东莞市建城区面积1998-2018年逐渐扩张,直至201...  相似文献   
6.
优化开发区域是区域发展的较高级阶段,其内部企业迁移的规律比较复杂。选择制造业发达地区——广东东莞市为案例区,采取半结构式访谈法和调查问卷法探讨优化开发区域制造业企业迁移的影响因素及其区域影响。研究表明,现阶段东莞市劳动密集型企业迁出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迁入并存,劳动密集型企业迁出是要素成本、环境管制、区域依赖性和地方政府博弈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产业基础、区域创新要素、产业政策和区域软环境等因素促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的迁入;企业迁移可以促进区域产业升级转型,提高区域生产空间质量和优化区域国土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7.
试论半城市化现象及其特征——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   总被引:49,自引:5,他引:44  
郑艳婷  刘盛和  陈田 《地理研究》2003,22(6):760-768
改革开放以来,在外国资本涌入、大都市辐射与扩散、乡村工业化等多种动力的复合作用下,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区位、禀赋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普遍发育和形成了一种城乡土地利用混杂交错、社会经济结构急剧变化的、“似城非城”的过渡性地域类型。在广泛地辨识国内外相关概念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可以将其纳入“半城市化地区”的概念范畴内,并提出从结构、变化、景观和体制等4个层面来构建半城市化地区的判别指标体系。本文还以广东省东莞市为例,从经济、产业、人口、就业、土地利用、管理体制等多个方面对半城市化地区的特征及其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具体剖析。  相似文献   
8.
轨道交通周边土地开发和溢价归公有助于缓解城市财政压力,推动公交都市建设。结合国外实施溢价归公的政策和实践模式,以东莞市为例,在资料收集、政策分析、文本和案例解读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城市政府在规划和建设轨道交通中,以土地溢价归公反哺轨道交通融资的政策安排和实施效果。结果表明:1)溢价归公的本质是以特定方式实现正外部效应的内部化,由于土地制度和税收体系的差异,欧美地区溢价归公主要依赖多样化的土地税收体系,而中国城市的实践主要借鉴了“轨道+物业”的联合开发模式;2)东莞市溢价归公策略的形成是综合开发规划编制和审批、沿线土地控制和储备、土地发展权转移、土地增值分配等核心环节有效协调的结果;3)东莞轨道交通沿线土地开发能形成可观的财政收益,潜在土地收益占轨道资金总需求的比例超过20%,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较大困难。东莞市案例能为其他城市轨道交通融资、土地开发和溢价归公的政策体系编制和有效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10.
东莞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及GIS技术提取流域边界,对流域内气象站的降水数据采用泰森多边形法计算暴雨过程中的逐时面雨量,应用水动力模型FloodArea进行洪水模拟,并对模型输入参数进行校正,结果表明:(1)利用FloodArea模型模拟得到的洪涝灾害特征与降雨实况较为吻合,趋势与雨强保持一致。(2)持续性的强降水过程更容易发生洪涝灾害。(3)东莞市东部山区片河流沿线对洪涝灾害最为敏感,中部大岭山一带次之。(4)山区片洪涝灾害分布多沿河流分布,城区片洪涝点呈零散型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