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2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7篇
天文学   16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76年   2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曹传儒 《地质实验室》1992,8(5):283-287
我国的微型核反应堆由中国原子能科学院研制,命名为MNSR-C(Miniature Neutron Source Reaetor),已有三座MNSR—C型堆在国内外投入运营。地矿部山东省中心实验室的MNSR—C堆为我国地矿系统第一座原子核反应堆。该堆于1990年通过国家计量认证。微堆中子活化分析应用研究,中子辐照及中子应用研究已开始为国内、外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2.
王先彬 《第四纪研究》1995,15(4):310-315
陆相生油理论的发展和勘探实践的突破,使中国摆脱了贫油的困境。本世纪30—40年代,中国诸多的学者相继提出了陆相沉积层生油的见解。50年代后期,侯德封教授提出内陆深湖坳陷盆地和长期坳陷有利于生油的论述。从西北地区总结出来的陆相生油理论,有益于中国其他地区的石油地质勘探。侯德封教授深刻关注到天然核过程在地球演化历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三十多年来该研究领域取得的进展,显示了侯德封教授提出“核子地质学”的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3.
介绍与评述了I_a型超新星理论研究中最为突出的8个尚未解决的重要疑难问题,并简单介绍了国内围绕SNI_a开展的某些物理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磁场对奇异星模型中夸克直接Urca过程的中微子能量损失率的影响,首先改进了弱场条件下的近似计算方法,这一方法可以推广到其他弱作用过程.在甚强磁场下,严格地计算Urca过程的中微子能量损失率,结果显示辐射率强烈地依赖于磁场,与磁场的二次方成正比,更重要的是对温度的依赖关系不同于弱场及没有磁场时的情形.  相似文献   
5.
周瑶琪 《现代地质》1995,9(1):91-98
摘要:从大规模撞击事件的基本动力学和热力学公式推导出发,讨论了白垩纪-第三纪界线(K/T界线)事件能量随时间的释放过程,并对发生热核聚变反应的条件进行了分析。最后,还对其可能的事件地质学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张波  彭秋和 《天文学进展》1996,14(4):275-285
综述了近扯为AGB星核合成的理论研究情况,包括轻,重核素核合成理论,AGB星的分类,AGB星的演化特征,AGB星内的元素核合成理论的研究及外赋MS,S 双星吸积机制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7.
本文简要回顾了耀斑中正负电子湮灭线的形成过程,着重研究了一个强γ射线耀斑0 .511 MeV 线随时间的演化。结果表明,为解释观测数据,加速质子谱必须随时间变化, 从而间接地提出了一种基于0 .511 MeV 线获取加速质子谱演化信息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8.
恒星尘埃的实验室研究--实验天体物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始球粒陨石含有来自恒星的微小固体颗粒(微米级),这些尘埃的同位素组成与太阳系物质截然不同,它们是目前唯一能直接获得的恒星固体样品.已发现的恒星尘埃有金刚石、石墨、碳化硅、刚玉、尖晶石、氮化物、和硅酸盐等,它们的母体恒星包括红巨星,AGB恒星、新星和超新星.对恒星尘埃的研究,使得更深入地了解星系的化学演化历史、恒星内部的核反应和湍流机制、恒星大气中尘埃的形成、星际介质物理现象等.恒星尘埃把天体物理领域延伸到了微观世界,它有机地结合了地球化学实验技术和天体物理理论,开辟了一门崭新的天文学分支实验天体物理学.  相似文献   
9.
人类对赖以生存的地球大气圈、水圈、大陆地壳形成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不断积累、不断深入,但终究尚未获得圆满解决,仍在孜孜不倦追求和探索。新书作者,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吕伯西,化费30年心血和磨砺,创立了全新的"高层  相似文献   
10.
Near-fault ground motions, potentially with large amplitude and typical velocity pulses, may significantly impact the performance of a wide range of structures. The current study is aimed at evaluating the safety implications of the near-fault effect on nuclear power plant facilities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Chinese code. To this end, a set of nearfault ground motions at rock sites with typical forward-directivity effect is examined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several key parameters and response spectra. Spectral comparison of the selected records with the Chinese and other code design spectra was conducted. The bi-normalized response spectra in terms of different corner periods are utilized to derive nuclear design spectra. It is concluded that nuclear design spectra on rock sites derived from typical rupture directivity records are significantly influenced both by the earthquake magnitude and the rupture distance. The nuclear design spectra specified in the code needs to be adjusted to reflect the near-fault directivity effect of large earthquak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