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5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5篇
地质学   3篇
海洋学   2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2.
为提升太湖缓冲带林带的生态功能,减少入湖污染负荷,采用人工草坪替代林下杂草的方式,建立林草复合带.选取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红花酢浆草(Oxalis corymbosa)、麦冬(Ophiopogon japonicus)、马蹄金(Dichondra erpens)和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5种草坪,在典型缓冲带林地按间距25 cm统一移栽种植.采用定位监测的方法分析草坪的生长特征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2011-2014年期间,除狗牙根无法形成稳定的种群被杂草取代外,其他4种草坪均能正常生长,并形成优势种群;4种草坪中,以麦冬和马蹄金生长状况最好,生物量、盖度、均一性和青绿期综合指标等级较高,其次是白三叶;红花酢浆草种群不稳定,受水热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3.
不同坡度缓冲带滞缓径流及污染物去除定量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吴建强 《水科学进展》2011,22(1):112-117
利用构建的东风港缓冲带现场试验基地和设计的径流流量测定装置,模拟上海地区农业面源污染物浓度和典型单次降雨历时及降雨量,对不同坡度缓冲带滞缓径流和农田氮磷污染物去除能力开展定量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植被缓冲带,坡度越小,其滞缓径流和土壤水力渗透的能力越强,19 m长的2%坡度缓冲带径流初始出水时间比5%坡度缓冲带延长了7.3 min,两者的渗流水量比值达到1.74;不同坡度缓冲带渗流氮磷污染物去除量显著高于径流,2%、3%、4%和5%坡度缓冲带对于氮磷污染物的渗流去除量与径流去除量的比值分别为2.32、2.15、1.82和1.64;坡度的变化对缓冲带净化面源氮磷污染物效果的影响显著,坡度越小,缓冲带渗流水量越大,其氮磷污染物的总去除率和单位面积去除负荷也越高,2%坡度缓冲带对氮磷污染的总去除率和单位面积污染去除负荷分别是5%坡度的1.56倍和1.66倍,2%坡度缓冲带对TN、NH3--N、TP的单位面积去除负荷均最高,分别达到0.661 g/m2、0.672 g/m2和0.044 g/m2。  相似文献   
4.
利用2种植物带(芦苇、香蒲与芦苇)对受非点源污染河水进行植物带处理污染物的降解效果模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植物带处理污染物的降解效果明显优于无植物带,且以混合植物带效果最好。香蒲与芦苇植物带对COD、TN、TP和NH3-N去除率的周平均值分别为31.62%、37.84%、30.65%和34.31%。植物带能够截留地表径流中的颗粒物,提高水域中的溶解氧含量,对防止水土流失与改善流域水质均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5.
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研究概念 框架及其关键问题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郭怀成  黄凯  刘永  郁亚娟 《地理研究》2007,26(4):789-798
河岸带生态系统作为河流-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过渡区,具有一系列的环境、社会和经济功能加以考虑。加强河岸带生态系统的资源、生态、环境管理,已成为流域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对国内外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的基础上,从生态系统管理的角度出发,结合河岸带生态系统特征,界定了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及其要素。提出了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的概念框架,主要从范围界定、问题诊断、目标设定、综合评价、管理策略、监测评估和反馈调整7个方面展开具体研究。识别出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中的4个关键问题:①研究尺度问题;②河岸带管理宽度问题;③协调生态价值冲突问题;④国内河岸带生态系统管理问题,并对其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为国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滨岸缓冲带对面源污染物的净化效果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百慕大、白花三叶草、高羊茅三种土著植被和2%、3%、4%、5%4个不同坡度构建了缓冲带现场试验基地,开展面源污染防治试验。结果表明,滨岸缓冲带能有效截留径流水中的悬浮物质和降解渗流水中的氮、磷营养物质;植被和坡度的不同对缓冲带污染物净化效果影响显著,19 m长2%坡度缓冲带悬浮物截留率比5%坡度高14%,19 m长百慕大缓冲带悬浮物截留率比高羊茅高11%;进水浓度在10 mg/L以内时,2%坡度百慕大试验带渗流出水TN浓度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Ⅴ类水标准;进水浓度在0.6 mg/L左右时,百慕大、白花三叶草、高羊茅和2%、3%、4%试验带渗流出水TP浓度均低于GB3838-2002Ⅲ类水标准;计算出缓冲带最佳宽度,2%坡度试验带比5%坡度试验带节约8.6 m,百慕大试验带比高羊茅试验带节约4.3 m。  相似文献   
7.
太湖竺山湾湖泊缓冲带内湿地浮游植物季节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掌握太湖竺山湾湖泊缓冲带区域内湿地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水质状况,于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进行了4次现场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112种,其中,绿藻门种类最多,为43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38.4%,其次是硅藻门,共40种,占浮游植物总种数的35.7%。浮游植物数量变化在5360.0×104~54627.4×104cells/L之间,从季节变化上来看,春季秋季冬季夏季。浮游植物季节相似性指数在0.37~0.71之间,夏季和秋季之间的相似性指数最小,春季和夏季之间的相似性指数最大。优势度分析显示,竺山湾湖泊缓冲带区域内湿地各个季节的浮游植物优势种都在3种以上,优势种种数较多且优势度不高,变化范围在0.02~0.06之间。竺山湾湖泊缓冲带内湿地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在0.85~1.58和0.14~0.29之间,表明调查期间竺山湾湖泊缓冲带内湿地浮游植物分布不均匀,群落结构简单。基于绿藻指数及生物多样性指数对竺山湾湖泊缓冲带内湿地的水质综合评价表明,研究区域可能属于重富营养型,冬季为重度污染,春夏秋为中度污染。  相似文献   
8.
湿地缓冲带最适宽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湿地缓冲带不仅对湿地提供保护,而且具有与湿地类似的功能与价值。据研究,湿地缓冲带越宽,除污效果越好(艾芸编译,2007)。但是,由于种种条件限制,缓冲带不可能无限地扩大,所以究竟缓冲带多宽为好?  相似文献   
9.
河湖滨岸缓冲带净污机理及适宜宽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6,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钱进  王超  王沛芳  侯俊 《水科学进展》2009,20(1):139-144
在分析河湖滨岸缓冲带结构特征和定义的基础上,从3个方面阐述河湖滨岸缓冲带净化农业非点源污染物的机理:(1)降低地表径流速度,过滤和拦截颗粒态污染物;(2)植物吸收、土壤吸附溶解态的污染物;(3)促进氮的反硝化作用。论述了河湖滨岸缓冲带适宜宽度的研究进展,认为在我国仅仅从环境的角度对适宜宽度进行研究还远远不够,需要从环境、经济和社会等角度对河湖滨岸缓冲带的适宜宽度进行综合研究。探讨了河湖滨岸植被缓冲带净污机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0.
湖泊缓冲带范围划定的初步研究——以太湖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以我国大型浅水湖泊——太湖为例,通过资料调研、地形勘测、现场调查、研究与分析等手段,开展太湖缓冲带范围划定研究.在文献调研国内外河湖缓冲带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太湖缓冲带宽度为2 km不等,其中环湖大堤及湖岸线为缓冲带的下边界,以下边界线向陆地扩展2 km不等为基准,考虑标识物(村落、山体、公路)及区域差异等原则,确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