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234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40篇
地质学   216篇
海洋学   39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4篇
自然地理   9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21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5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6篇
  1976年   2篇
  1965年   4篇
  196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对真鲷 (Pagrosomusmajor)、黄鳍鲷 (Sparuslatus)、黑鲷 (S .macrocephalus)和平鲷 (Rhabdosar gussarba )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 4 0 5bp序列进行测定。结果发现 ,4种鲷科鱼种内碱基的变异较低 ,真鲷为 0 .2 5% ,黄鳍鲷为 0 .74 % ,黑鲷和平鲷均为 0 ;真鲷有 4种单倍型 ,黄鳍鲷有 2种单倍型 ,黑鲷和平鲷分别为 1种单倍型 ,且单倍型间变异位点很少 ,真鲷有 3个变异位点 ,黄鳍鲷仅有 1个变异位点 ,而黑鲷和平鲷无变异位点。结果表明 ,细胞色素b基因在这 4种鲷科鱼种内是相当保守的。  相似文献   
2.
鸟蛤科(Cardiidae)是双壳类软体动物中较大的一科,全为海产,但有些种能适应于半咸水,甚至进入河口区。本科大多数属、种均为热带和亚热带型,仅分布于寒带和温带的属、种很少。它们主要生活在潮间带和近岸浅水区,一般不超出大陆棚的范围。潜居于泥砂中,营底内生活,借助于发达的足有时可以进行短距离的迁移。 本文所用材料是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在近海调查时所采得,其中主要是本所海洋综合调查船“金星”号及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拖网采集的底栖动物标本,此外,还鉴定了中苏黄、东海越冬渔场调查由苏联“宝石”号所采集的标本。作者谨向以上对标本采集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致以谢意。 鸟蛤科的属名和亚属名的使用在早期一直是十分混乱的,没有人进行过系统的整理。直到1935年Thiele在他的名著《Handbuch der Systematischen Weichtierkunde》一书中比较详细的总结了这一科动物过去的研究工作,从而第一次提出了比较合理的分类系统。本文主要采用了Thiele的分类系就,并参照了Keen、Kuroda and Habe的工作和作者个人的意见进行了部分的修订。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海牡蛎的研究始于1845年, Hanley(1845)描述了产于中国近海的新种 Ostrea chemnitzi sp.nov.。我国的张玺教投也在30年代开始进行研究,1956年报道了13种牡蛎,在这之前国内、外学者已先后报道了24种和1亚种(张玺等,1956)其中有很多种鉴定错误,或是同物异名。近年来通过海洋底栖生物调查和附着生物的研究,作者又发现了4种牡蛎,它们是:新硬牡蛎 Neopycnodonte cochlear (Poli),侏儒牡蛎 Nanostrea erigua Harry,褶牡蛎 Alectryonella plicatula ( Gmelin) 和日本巨牡蛎 Crassostrea nippona (Seki),在中国近海都是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海鹑螺科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鹑螺科是中腹足目鹑螺总科中的一个小科,包括的种类不多,数量也不大,但是它的贝壳较大,又较有光泽,而且具有整齐的肋纹和色彩,所以是人们喜爱搜集的贝类之一。它们的肉均可食用,贝壳常同其他贝类的贝売和在一起烧制建筑用灰。这一科动物全部是暖水种,世界各暖海区都有分布,而以印度一西太平洋区的种类为最多,化石出现于第三纪。 本科动物的贝壳通常较薄,呈球形或卵圆形,螺旋部短,体螺层膨大,各层表面具有平滑的螺肋。壳口宽大,内面具沟纹,外唇薄或増厚形成一个具齿的环,水管沟宽短。成体不具厣。软体部分头大:前端膨大,触角长,呈圆柱状,眼位于其基部外侧的一个短柄上。吻极长,不能完全缩入壳内,呈管状,末端扩张形成蔷薇花状的唇部,伸展时长度可超过贝壳。水管长,伸展时可直立于贝売的背部。雄性交接器极长大,弯弓形,全长具沟,末端有一尖钩。为肉食性动物,常以海参等动物为食。 我国鹑螺科的种类过去金叔初和秉志、张玺、阎敦建等曾有零星记载,国外学者也有一些记载,但对各种的分布地点记载不详。我们根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来采集保存的标本和全国海洋综合调查所采得的底栖动物标本进行了整理研究,共鉴定10种,其中1种仅在东海发现,4种为东海和南海共有,5种仅分布于南海;有一种,即黄口鹑螺在我国沿海尚系首次记录。  相似文献   
5.
黑鲷音响驯化初步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音响对鱼进行驯化,在国内是一个新课题,但在国外早已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其研究鱼类听觉的结果表明,大多数鱼对低频声感觉较敏感。鲷科的可听音域为36—1250Hz其中真鲷在低频段的最高敏感频率为200Hz而线笛鲷在低频段的最高敏感频率为400—600Hz。本试验采用低频段的100—600Hz的纯音对黑鲷做了音响驯化试验。试图从中找出黑鲷对音响反应的频率范围、音响驯化的音敏频率和记忆时间等有关要素。  相似文献   
6.
盐度对梭鱼卵和初孵仔鱼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ef ects of salinity on the eggs and newlyhatched larvae of Mugil so-iuy. It was found that all the fertilized eggs were hatched out within the range of salinity 5‰-40‰, and the normal hatching rate was the highest at 35.6%. Moreover, the larvae hatched at salinity 35.6%0 were able to survive within the range of salinity 5.1‰-43.2‰. And the effect of salinity, on the length of the newly-hatched larvae wa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7.
魁蚶线粒体16S rRNA和COI基因片段序列测定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魁蚶(Scapharcabroughtonii)是蚶科贝类的一种大型经济种类,主要分布于我国、日本和朝鲜半岛及俄罗斯东南部沿海。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辽宁、河北和山东沿海,生活在3~50m(多为20~30m)水深的软泥或泥沙质海底,是我国北方沿海重要的经济贝类之一。但但有有关关其其自自然然群群体体的的遗遗传传变变异异及及群群体体间间遗遗传传分分化化等等方方面面的的研研究究不不多多 ;;同同时时,,作作者者和和日日本本研研究究者者发发现现,,中中国国、、韩韩国国和和日日本本魁魁蚶蚶群群体体在在形形态态和…  相似文献   
8.
1958-1961年在东海陆棚区进行放射虫的调查研究时,发现甘葡萄虫科(Glycobotrydidae)的一新属及其两新种。  相似文献   
9.
本文为胶州湾海鞘类区系研究之一,涉及柄海鞘科2属7种,其中二种为新种。  相似文献   
10.
砗磲科(Tridacnidae)的种类全部生活在热带浅水珊瑚礁。它们只分布在印度太平洋动物区系区。1956-1958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在西沙群岛获得许多砗磲科的标本;1975年作者参加西沙群岛的考察,又特别注意观察、采集这类动物,得到较多的标本和资料。 砗磲科是双売类中一群高度特化的种类,它的外套膜大、很发达,有大量的单细胞藻虫黄藻(Zooxanthellae)与之共生;外套膜中还有一种特殊的结构叫玻璃体(hyaline organ),它们能聚合光线使虫黄藻大量繁殖作为自身养料的一部分,这一过程 Yonge(1936)取名叫“耕殖”(farm),这种蛤一藻的特殊关系叫互惠共生(Symbiotic mutualism)。 砗磲科贝壳方位的辨识与正常双壳类相反,这是由于它与虫黄藻共生的特殊关系导致外套膜面积增加,以致使这类动物生活时原来在背面的壳顶、铰合部和韧带朝下成为腹面;原来的腹面由于植物耕殖组织(plant farming tissue)的发达而移到背面,也即贝壳的自由端朝上。动物体的软体部也有少量“逆转”,前闭売肌消失,前收足肌移到后面;后闭壳肌和后收足肌相邻移到贝壳中央;足和足丝从贝壳铰合部的对应端——腹斜面的足丝孔伸出,直接在底面固着。 为了叙述方便,确定砗磲科贝壳方位时按以下方法:把壳顶朝下,铰合部与手持者相对,这样铰合部的末端是前端、相反的一方是后端;贝売的游离端朝上为背部,壳顶和足丝孔朝下为腹部,在手持者左面为左売,右面为右売。 根据 Rosewater(1965)的意见砗磲科全世界只有6种,这6种在我国西沙群岛都有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