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7篇
  免费   355篇
  国内免费   370篇
测绘学   329篇
大气科学   669篇
地球物理   247篇
地质学   543篇
海洋学   167篇
天文学   18篇
综合类   100篇
自然地理   17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7篇
  2022年   72篇
  2021年   84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88篇
  2018年   71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57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113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100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98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66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30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3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了解物种利用资源和占据生态空间的能力,对维持完善和科学保育荒漠戈壁植物群落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在综合反映各生态因子作用的群落类型和海拔梯度组合而成的两条资源轴上,测度分析了甘肃酒泉荒漠戈壁灌木群落主要优势种的生态位特征。结果表明:(1)在群落类型和海拔梯度两条资源轴上,红砂(Reaumuria songarica)、泡泡刺(Nitraria sphaerocarpa)和合头草(Sympegma regelii)的重要值和生态位宽度均较大,说明这些物种适应能力强,能够较好地利用环境资源,分布范围大,作为荒漠戈壁灌木群落中的广域种具有重要的生态地位和作用。(2)荒漠戈壁优势物种间的生态位重叠值多数较小,在群落类型和海拔梯度资源轴上生态位重叠值小于0.5的分别占总种对的62.63%和77.89%。生态位宽度大的物种之间一般生态位重叠值较高,物种利用资源能力强且存在竞争关系;然而,生态位宽度较小的物种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生态位重叠程度较低,不同物种在环境资源的需求上产生互补,可以和谐共存;生态位宽度小的物种之间生态位重叠值仍较高,物种分布呈斑块现象;因此,生态位重叠与生态位宽度之间无显著相关性。(3)荒漠戈壁优势物种间总体表现为不显著的正关联,表明该植被群落结构及其物种之间处于稳定共存的状态。  相似文献   
2.
由地面重力数据确定扰动位径向二阶梯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利用地面重力异常数据计算地面扰动位径向二阶梯度,将该梯度的积分表达式转换为卷形式的谱表达式,便于应用FFT/FHT技术进行快速计算。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潮汐应力、构造应力、地震断层和岩石破裂滑动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潮汐应力对地震断层作用的力学模式,该模式将潮汐应力与地震应力作用相结合,描述了沿地震主压应力和地震主张应务方向的附加潮汐应力对发震断层的力学作用方式,从而切入潮汐应力触发地震的物理机制,认为潮汐对地震的触发作用在实质上归结为潮汐应力对地震断层的促滑作用,这种促滑作用分增压型和减压型。在此模式基础上,对中国大陆及邻区的不同类型地震的潮汐触发性进行了研究,内容包括:计算了中国及邻区一千多个地震震源处沿主压应力P轴和主张应力T轴方向的附加潮汐应力分量,分析了这些量对发震断层的作用方式,按纬度区域统计了受到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类型以及它们与潮汐应力作用方式的关系,得到了如下结论:受到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的比例随区域纬度增加有减小趋势,其中,走滑型断层的比例在低纬区较大,而倾滑斜型断层的比例在中高纬度区较大;对整个统计区域而言,受增压型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数比例大于受减压型潮汐应力促滑作用的发震断层;对不同的纬度区域,不同的潮汐应力作用方式与之促滑的发震断层类型也有不同的分布特征。最后,本文将中国及邻区受到潮汐触发作用的地震按构造应力区域划分,计算了这些地震发震时刻的日月位置参数,得到了各构造区域上具有潮汐触发物理机制的地震发震时的日、月位置参数分布图象。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对德尔尼铜矿的成因存在着不同认识。从矿石组成和结构、构造来看,应属典型的块状硫化物矿石,矿床亦应属于含铜黄铁矿型矿床。但从其地质产状来看又与一般的黄铁矿型矿床大不相同,与一般的岩浆熔离铜镍硫化物矿床也有较多差异。这就是本矿床类型独特之处。近年来通过工作又取得一些新资料,特别是超基性岩和矿石的同位素年龄数据。本文在综合新老资料基础上,提出新看法,认为该矿床形成于上地幔,再就位于地壳浅部。其成因类型暂定为:“深部熔离—构造侵位矿床”。鉴于本矿床与一般块状硫化物矿床相比有其独特性,建议命名为“德尔尼型”。  相似文献   
5.
高焕臣 《海洋通报》1994,13(2):19-23
分析了风暴潮与天文潮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结果,给出了增、减水的解析表达式,指出了潮汐预报精度在增、减水分离中的重要性,提出了提高潮汐分析预报精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驱龙斑岩铜钼矿床是迄今为止在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铜矿床.文章根据对驱龙矿区各类岩石破裂裂隙的野外实测数据,结合矿区已有钻孔品位资料,分别绘制了矿区地表破裂裂隙等值线图、走向投影图及梅花图、钻孔5 000 m海拔标高水平切面Cu、Mo品位等值线图.研究结果表明,驱龙斑岩铜钼矿床的岩石中破裂裂隙相当发育,连成一片,没有明显的多个高值中心,空间上破裂裂隙呈放射状产出;5 000 m海拔标高水平切面显示Cu、Mo矿化较强、较均匀,矿化呈面状,为典型的由单一斑岩体侵位造成的中心式矿化特征.据破裂裂隙和Cu、Mo矿化空间分布,可确定驱龙矿区岩浆中心和矿化中心均位于钻孔405、1205、801、809所围成的矩形区域附近.  相似文献   
7.
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四倍体诱导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光控和行为学原理,控制中国对虾在适当时候产卵,在一定的时刻以温度休克和细胞松弛素的方法诱导受精卵发育成为四倍体。作者发展了对虾染色体制备技术,以中肠和触角腺、精巢为材料,从后期幼体直到8~9cm左右次成虾均获得较好的分裂中相。染色体倍性检测结果表明,最好的四倍体诱导成功率达66.7%。共获得10cm左右的实验对虾几千尾。初步观察表明,四倍体中国对虾具有一定的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8.
9711号北上台风演变及暴雨过程的位涡诊断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通过对 971 1号台风登陆北上穿过山东造成山东特大暴雨过程的湿位涡的分析 ,并从湿位涡的角度研究了台风演变及山东特大暴雨的形成机制 ,揭示了冷空气在台风演变及暴雨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 :倾斜涡度发展是暴雨产生和台风加强的重要机制之一 ,暴雨产生在 θe线陡立密集区内 ;湿位涡在这次暴雨过程中对流层低层具有 MPV1 <0 ,MPV2 >0的特征 ,此次暴雨产生在负的MPV1等值线密集区中 ;对流层上部及平流层下部高位涡的下传使得低层斜压性增大 ,引起低层的对流稳定度减小 ,促使气旋性涡度发展 ,有利于位势不稳定能量的释放 ,使得暴雨增幅 ,导致台风的加强并演变为温带气旋。  相似文献   
9.
本文推导出σ坐标系斜压大气的准地转位涡方程,该方程形式与P坐标系的准地转位涡方程非常相似,但本质不同,本文还用WKB方法讨论了大地形坡度对斜压大气扰动发展的影响。指出:东西走向山脉的南坡有利于低层大气槽线呈西北-东南向的扰动发展,也有利于高层大气槽线呈东北-西南向的扰动发展  相似文献   
10.
卢美  严俊 《海洋预报》2003,20(2):15-23
本文对2002第16号台风“森拉克”的风暴潮灾害过程做了回顾,总结预报经验,分析本次过程浙江沿海各岸段风暴潮特征及成因,提出特殊河口、湾口地形的风暴增水和天文潮相互作用的问题。预报实践证明,及时地根据最新的气象预报和实况观测资料来调整潮位和风暴增水预报值是本次风暴潮预报取得成功的关键。预报和实况的对比结果说明,本次对浙江沿岸各岸段的增水和高潮的过程预报是及时、准确的。台风在登陆前几个小时移动速度突然急剧加快,是本次风暴高潮位预报出现误差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