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质学   2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延边地区中侏罗世和早白垩世火山岩中包含有较多的辉石岩捕虏体和角闪石捕虏晶,前者为普通辉石变种,其化学成分类似于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中单斜辉石巨晶的成分,具有岩浆堆积成因特征;后者为韭闪石和镁质绿钠闪石变种,其成分类似于中生代晚期玄武岩中角闪二辉石岩包体里的角闪石和新生代玄武岩中的角闪石巨晶.矿物温压计算结果显示,它们形成深度介于25~37km.延边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87Sr/86Sr)i值介于0.704 3~0.705 0,εNd(t)值介于2.33~4.71,表明岩浆源区应是一套具有亏损性质的新增生的地幔物质.综合上述结果,可以判定延边地区中生代火山岩的原始岩浆应来源于新增生的壳幔过渡带物质的部分熔融,地壳增生事件的时间为新元古代.  相似文献   
2.
TWO TYPES OF XENOLITH—MANTLE XENOLITH AND CRUSTAL XENOLITH FOUND IN THE CENOZOIC VOLCANIC ROCKS FROM HOH XIL, NORTHERN TIBET PLATEAU1 YangJingsui,XuZhiqin ,BaiWenji,etal.CenozoicvolcanismontheQinghai Tibetplateauanditsgenesis[J].ContinentalGeodynamics ,1997(2 ) :1~ 11. 2 XuZhiqin ,JiangMei,etal.Mantlediapirandinwardintracontinentalsubduction :AdiscussiononthemechanismofupliftoftheQinghai TibetPlateau[A].MacfarlaneA ,Sorkabi,RB ,…  相似文献   
3.
Melt infiltration into quartzite took place due to generation and migration of partial melts within the high‐grade metamorphic rocks of the Big Cottonwood (BC) formation in the Little Cottonwood contact aureole (UT, USA). Melt was produced by muscovite and biotite dehydration melting reactions in the BC formation, which contains pelite and quartzite interlayered on a centimetre to decimetre scale. In the migmatite zone, melt extraction from the pelites resulted in restitic schollen surrounded by K‐feldspar‐enriched quartzite. Melt accumulation occurred in extensional or transpressional domains such as boudin necks, veins and ductile shear zones, during intrusion‐related deformation in the contact aureole. The transition between the quartzofeldspathic segregations and quartzite shows a gradual change in texture. Here, thin K‐feldspar rims surround single, round quartz grains. The textures are interpreted as melt infiltration texture. Pervasive melt infiltration into the quartzite induced widening of the quartz–quartz grain boundaries, and led to progressive isolation of quartz grains. First as clusters of grains, and with increasing infiltration as single quartz grains in the K‐feldspar‐rich matrix of the melt segregation. A 3D–μCT reconstruction showed that melt formed an interconnected network in the quartzites. Despite abundant macroscopic evidence for deformation in the migmatite zone, individual quartz grains found in quartzofeldspathic segregations have a rounded crystal shape and lack quartz crystallographic orientation, as documented with 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 (EBSD). Water‐rich melts, similar to pegmatitic melts documented in this field study, were able to infiltrate the quartz network and disaggregate grain coherency of the quartzites. The proposed mechanism can serve as a model to explain abundant xenocrysts found in magmatic systems.  相似文献   
4.
孙晶 《岩石学报》2021,37(11):3548-3558
金伯利岩中的锆石按照颗粒大小可以分为细粒锆石(一般小于200μm)和巨晶锆石(一般大于500μm)。前人的研究结果显示在金伯利岩中粒径较大的巨晶锆石的U-Pb体系在高温的地幔中一直保持着开放状态,直到寄主金伯利岩浆的喷发才使地幔锆石的U-Pb体系封闭,因此这些巨晶锆石是确定金伯利岩年龄的重要矿物之一。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金伯利岩中还存在一些时代远老于金伯利岩年龄的锆石,也具有较大的粒径(以下称古老锆石巨晶)。它们的存在无疑影响了利用锆石U-Pb方法确定金伯利岩年龄的准确性。本文以西伯利亚雅库特(Yakutia)金伯利岩省中的四颗古老锆石巨晶为研究对象,通过形态学、年代学、微量元素和Hf同位素组成,讨论古老锆石巨晶的来源。同时,我们统计和对比了全球多个金伯利岩中能够确定金伯利岩年龄的锆石和古老锆石巨晶的形态学、U、Th含量和微量元素组成、Hf-O同位素等特征。研究结果显示,金伯利岩中的古老锆石巨晶的tDM年龄和O同位素组成与可以用来确定金伯利岩年龄的锆石巨晶具有明显的差别。这些手段在未来的研究中可以用来区分可确定金伯利岩年龄的锆石巨晶和古老的锆石巨晶。  相似文献   
5.
在南太行山平顺闪长岩体中偶见具有特殊环带结构的斜长石,其核部为钙含量高的基性斜长石(An>63),幔部为富钠的斜长石,二者之间存在由绢云母和绿帘石组成的溶蚀带,且核、幔An值变化截然不同。根据斜长石的环带构造特征和成分分析,认为本区岩浆混合过程大致如下:起源于EMI型富集地幔的幔源岩浆底侵作用于下地壳,在高温下结晶出钙含量高的基性斜长石,且所携带的热使下地壳开始熔融形成壳源岩浆;壳、幔两种岩浆沿着太行山深大断裂快速上升侵位于地壳浅部,发生岩浆混合;与此同时,早期形成的基性斜长石由于压力突然减小发生溶蚀,形成形态不规则的溶蚀带;壳幔混合岩浆在基性斜长石基础上结晶生长富钠斜长石,形成具有特殊环带结构的斜长石。这为研究区内存在岩浆混合作用提供了最直接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山东昌乐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的巨晶单斜辉石成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小明  陈立辉  徐夕生 《岩石学报》2009,25(5):1105-1116
山东昌乐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除斑晶单斜辉石和基质单斜辉石外,还发育大量巨晶单斜辉石和同源斜方辉石捕掳晶。巨晶单斜辉石与玄武岩间发育复杂和简单两种类型的反应边。复杂反应边往往发育在颗粒较大的巨晶单斜辉石外围。复杂反应边可分为4个带:内部带、过渡带、外部带和边缘带,其中,内部带、过渡带和外部带均由具不同结构特征的单斜辉石+熔体+金属氧化物构成,边缘带为不含熔体和金属氧化物的干净的单斜辉石;内部带的单斜辉石具梳状构造,过渡带的单斜辉石具细密筛孔构造,外部带为具似砂钟构造的筛孔状单斜辉石。反应边中单斜辉石、熔体及金属氧化物的成分显示,只有内部带受到单斜辉石巨晶的影响,其余带均受玄武岩浆的制约。简单反应边往往发育在颗粒较小的巨晶单斜辉石外围。简单反应边仅发育不含熔体和金属氧化物的干净的单斜辉石。巨晶单斜辉石的反应边是巨晶与玄武岩浆间温度差造成的。在与玄武岩浆反应的过程中,大颗粒的单斜辉石巨晶需要较长的时间与玄武岩浆达到温度平衡,从而有足够的时间发育包含4个带的复杂反应边;反之,由于缺乏足够的反应时间,小颗粒单斜辉石巨晶的外围只发育不含熔体和金属氧化物的简单反应边。同源斜方辉石捕掳晶的成分与地幔二辉橄榄岩包体中的斜方辉石类似,其边部发育类似于Bowen反应(1956)形成的单斜辉石环边。在单斜辉石AlIV-AlVI图解上,巨晶单斜辉石、二辉橄榄岩包体中的单斜辉石以及部分单斜辉石斑晶的核部,均位于较高压力的“麻粒岩和玄武岩中包体”区域,反应边中单斜辉石、基质单斜辉石以及绝大部分斑晶单斜辉石位于“火成岩”区域,说明部分斑晶单斜辉石核部来源于地幔二辉橄榄岩,属于捕掳晶。结合单斜辉石结晶压力的估算,笔者认为巨晶单斜辉石的成因模式为:来自软流圈的碱质基性熔体上侵到地幔岩石圈下部,结晶形成单斜辉石巨晶,后来该熔体携带巨晶单斜辉石与来自上地幔岩石圈、夹带大量二辉橄榄岩包体以及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捕掳晶的玄武岩浆混合,巨晶单斜辉石随混合后的碱性玄武岩浆上升、喷出地表。  相似文献   
7.
橄榄岩-熔体的相互作用:岩石圈地幔组成转变的重要方式   总被引:33,自引:2,他引:31  
张宏福 《地学前缘》2006,13(2):65-75
橄榄岩-熔体/岩浆的相互作用常被用来解释蛇绿岩套橄榄岩、造山带橄榄岩、超镁铁质侵入杂岩体、地幔橄榄岩捕虏体中某些具有不平衡结构和矿物组成的岩石的形成过程。橄榄岩-熔体的反应主要有两种方式,即消耗橄榄石(和单斜辉石)生成斜方辉石或消耗斜方辉石生成橄榄石(和单斜辉石)。反应的结果不仅造成矿物百分含量的变化,而且造成矿物组成的变化;后者更重要但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华北东部中生代玄武质岩石中具有环带状结构的橄榄石和辉石捕虏晶,特别是具有环带状结构的地幔橄榄岩捕虏体的发现,暗示这种橄榄岩-熔体的相互作用在华北东南部中生代岩石圈地幔中很可能普遍存在,为岩石圈地幔组成转变和快速富集的重要方式。这是全球首例由橄榄岩-熔体相互反应造成的岩石圈地幔大规模的组成变化。反应熔体来源途径主要有地壳来源和软流圈地幔来源。来源不同的熔体与橄榄岩的反应造成的组成变化完全不同。  相似文献   
8.
华北块体、胶辽朝块体与郯庐断裂   总被引:38,自引:5,他引:38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乔秀夫  张安棣 《中国地质》2002,29(4):337-345
华北块体(NCB)与胶辽朝块体(JLKB)是中朝板块东部从震旦纪(680Ma)开始裂解的两个不同的构造单元。两个块体的界线称古郯庐断裂(PTLF),古郯庐断裂位置与现今郯庐断裂(TLF)相吻合,即由合肥向北延伸,过渤海,经沈阳以东呈NE走向至吉林南部。古郯庐断裂带附近震旦纪碳酸盐岩中的强地震记录及相应的辉绿岩侵位,是中朝板块内部裂解的基本地质证据,古郯庐断裂带(板内地震带)与元古超大陆Rodinia的裂解时期是一致的。两个块体上,太古宙基底岩石不同;元古宙及古生代的发展历史有别,两个块体于晚石炭世的莫斯科期重新闭合。朝鲜半岛中部的临津江带曾被认为是大别-胶南造山带的东延部分,但临津江带只是一般性断裂,胶南超高压带在朝鲜半岛并未发现,朝鲜半岛南部主体与辽东半岛古生界相似,因此,将中朝板块的南界,也是较辽朝块体的南界置于朝鲜半岛之南,它与胶南造山带以黄海转换断层(YSTF)联结。辽宁省瓦房店(旧称复县)与山东省蒙阴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分布在郯庐断裂带的东,西两侧,南北方向距离的550km。两地金伯利岩年龄值在500-450Ma之间,即中奥陶世末侵位。鉴于两地金伯利岩在岩相学,矿物学与侵位年龄等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又紧邻郯庐断裂两侧,有些地质学家认为二者在侵位时可能相距颇近,属同一岩省,因而将瓦房店与蒙阴两个金伯利岩岩省之间的距离总是用郯庐断裂的巨大平移来解释。郯庐断裂为切过岩石圈的深断裂,对比瓦房店与蒙阴两地岩石圈剖面的异同,应是判断郯庐断裂有无巨大平移的重要依据。通过对金伯利岩中地幔样品的研究,揭示出了两地岩体侵位时所穿越的古岩石圈剖面是很不一致的,表明二者当时并非连接一起或相距甚近图片者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研究的新认识,发现它们实际是分别侵位于中朝板块的两个不同的构造单元上,两地距离与平移无关,不支持郯庐断裂左行走滑巨大平移的观点,本文期望这种交叉学科研究所提供的材料能有助于讨论中国东部这一巨型断裂系统的性质。  相似文献   
9.
鲁西费县中生代玄武岩形成于119Ma,为碱性玄武岩。该玄武岩中含有丰富的幔源橄榄石、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捕掳晶。橄榄石捕掳晶具有环状裂纹,其Mg^#值介于90.0~93.0之间,平均为91.5;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捕掳晶具有特征的反应边,斜方辉石的Mg^#值介于88.0~93.5之间,平均为90.4;单斜辉石的Mg^#值介于86.0~91.7之间,平均为88.4。捕掳晶的矿物化学类似于中国东部新生代玄武岩中地幔橄榄岩的矿物成分特征,这暗示捕掳晶应为寄主岩浆上升过程中捕获的地幔橄榄岩物质,并且反映了新增生的岩石圈地幔特征。费县玄武岩的岩石地球化学显示其具有地幔原生岩浆的特征,其高,Isr、低εNd(t)和亏损高场强元素等特征应与断离的俯冲板片(苏鲁造山带中的榴辉岩)与软流圈物质的混熔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东天山觉罗塔格构造带雅满苏组的构造背景一直存有较大争议。斑晶成分和结构的研究可以对岩浆系列、构造背景和岩浆演化的物理化学条件作出制约。本文报道了雅满苏组火山岩中斜长石和辉石斑晶的研究成果。辉石属于普通辉石-顽透辉石系列,部分样品的辉石颗粒与寄主岩达到了岩浆平衡。辉石判别图解表明寄主岩浆属于亚碱性系列,形成于俯冲带环境,与微量元素判别结果相一致。根据辉石-熔体温压计,得到辉石结晶时的温度在1150℃左右,压力相当于5~10 km的地壳深度。雅满苏组火山岩中主体的斜长石属于拉长石,JX-24-1斜长石为中长石,成分和结构特征都表明该颗粒为捕虏晶。辉石和斜长石捕虏晶共同揭示了雅满苏组火山岩在地壳浅部发生了结晶分异和围岩混染的岩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