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篇
  免费   0篇
地质学   2篇
  201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对白垩纪-古近纪(K-Pg)之交陆地上生物大灭绝事件的趋势与灭绝速率争论不断。这些争论主要集中在脊椎动物上,尤其是非鸟恐龙。尽管如此,在理解K-Pg之交的生物响应以及相关的生态系统扰动时,植被的演化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综述北半球内白垩纪晚期至古近纪Aquilapollenites古孢粉地理大区的孢粉地层学:在美国,晚白垩世生物组合以一系列关键门类的出现为标志,其中三冬期—坎潘期过渡期以Aquilapollenites以及相关的三突起型属的出现为标志,而马斯特里赫特阶的底界以睛形型的Wodehouseia属与Kurtzipitessp.的出现为标志;Wodehouseia spinata生物组合带以较大的个体与复杂的壁构造为特征,其中一系列的被子植物孢粉单元在K-Pg之交的记录中消失了,这使得K-Pg灭绝事件容易识别;具孔类花粉和Momipites与Caryapollenites两个属的关键种的出现,标志着古近纪孢粉植物群的复苏。近期的资料涵盖了北美大陆的大部分记录,而中国、欧洲和南半球的更多研究将更有助于理解全球陆地生物圈对K-Pg之交撞击事件的响应。  相似文献   
2.
白垩纪-古近纪(K-Pg)生物大灭绝事件前后的孢粉植物群的变化,可以详细揭示植被对一场全球环境危机(6550万年前小行星撞击现今的墨西哥)的响应。在K-Pg界线处有一些植物门类灭绝了,因此孢粉地层学是确定非海相序列中白垩纪-古近纪界线的主要工具。南半球包括以下植物区:热带至亚热带棕榈植物大区,高纬度Nothofagidites/Proteacidites大区,以及一个含有混合的植物组分的过渡区域。在棕榈植物大区,一些马斯特里赫特期的关键物种在白垩纪-古近纪界线处灭绝了,包括Aquilapollenites magnus、Buttinia andreevi、Crassitricolporites brasiliensis、Proteaci ditesdehaani和Gabonisporis vigourouxii。在Nothofagidites/Proteacidites大区,Tricolporite slilliei、Triporopollenites sectilis、Quadraplanus brossus、Nothofagidites kaitangata和Grapnelispora evansii等物种最后出现于白垩纪-古近纪界线处。由此可见,我们需要对南半球与中国的K-Pg界线处的孢粉信息进行更详尽的分析,才能更详细地了解不同纬度、不同地点的植被对墨西哥尤卡坦撞击事件的响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