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地质学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北秦岭太白山晚中生代正长花岗岩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志华  赖绍聪  秦江锋 《岩石学报》2014,30(11):3242-3254
本文对北秦岭中段太白岩体北部正长花岗岩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岩石为高钾钙碱性I型花岗岩,SiO2=68.49%~72.84%,富Al2O3(14.13%~16.48%),相对富K2O,K2O/Na2O=0.45~1.57(多数样品大于1),A/CNK=0.97~1.05,属于准铝质-铝质系列.岩石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具弱负Eu 异常(δEu=0.58~0.89),高Sr、低Yb/Y.正长花岗岩锶同位素初始比值ISr=0.7053~0.7112,εNd(t)=-18.6~-0.1(平均为-9.2),二阶段模式年龄t2DM值为0.83~2.11Ga,变化较大,显示其源区主要为古老的壳源物质.铅同位素比值206Pb/204Pb=17.492~17.524,207Pb/204Pb=15.470~15.485,208Pb/204Pb=37.750~38.097,与南秦岭基底相近.锆石U-Pb年龄为153.17±0.89Ma和151.0±1.4Ma,形成于晚中生代.太白正长花岗岩源于古老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并有年轻幔源组分的参与,形成于挤压向伸展转换的深部动力学背景.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