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7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28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华东南中新生代伸展构造时空演化与铀矿化时空分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大陆伸展构造理论,论述了华东南地区中新生代以来伸展构造的分布规律,分析了不同类型伸展构造的时空演化特点。在此基础上,应用华东南地区不同类型铀矿床已有的成矿年龄资料,研究了伸展构造活动与区域铀成矿作用之间的联系,不同类型伸展构造与不同类型铀矿床之间在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化上的对应关系。认为伸展构造活动产生的有利构造环境是导致铀成矿作用产生的根本原因,伸展构造活动的脉动性及其相应的岩浆作用决定了铀成矿作用的多期多阶段性,不同地区伸展构造活动的先后决定了不同类型铀矿床成矿作用的时序和空间分布。文章最后认为,由于伸展构造活动对区域铀矿化的这种明显控制关系,本区不同类型铀矿化成矿机理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最大日降水量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统计拟合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肖卉  姜爱军  沈瑱  彭海燕 《气象科学》2006,26(2):177-182
本文根据江苏省内60个观测站1961~200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分析省域日最大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年度变化,建立了省内日最大降水的概率分布模式,从而推算分析出现大降水的概率。研究结果表明皮尔逊Ⅲ型概率分布模式能够较好的拟合大暴雨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3.
地震研究新方法——洋壳流理论简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交换平衡力学原理[1],简要地介绍了洋壳流的概念及其运动特点。根据运行区域和方向的不同,把三大洋的海底扩张运动划分为不同的洋壳流,并绘出运行路线图。提出洋壳流运动方向、路线及力作用大小的判断方法,通过不同区域洋壳流相互力作用的对比,分析海底扩张运动对地震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Many citie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anada offer a 311 helpline to their residents for submitting requests for non-emergency municipal services. By dialing 311, urban residents can report a range of public issues that require governmental attention, including potholes, graffito, sanitation complaints, and tree debris. The demand for these municipal services fluctuates greatly with time and location, which poses multiple challenges to effective deployment of limited resources. To address these challenges, this study uses a locally adaptive space-time kernel approach to model 311 requests as an inhomogeneous Poisson process and presents an analytical framework to generate predictions of 311 demand in space and time. The predictions can be used to optimally allocate resources and staff, reduce response time, and allow long-term dynamic planning. We use a bivariate spatial kernel to identify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weigh each kernel by corresponding past observations to capture the temporal dynamics. Short-term serial dependency and weekly temporality are modeled through the temporal weights, which are adaptive to local community areas. We also transform the computation-intensive parameter estimation procedure to a low dimensional optimization problem by fitting to the autocorrelation function of historical requests. The presented method is demonstrated and validated with sanitation service requests in Chicago.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t performs better than common industry practice and conventional spatial models with a comparable computational cost.  相似文献   
5.
Space-time prisms envelop all spatio-temporal locations that moving objects may have visited between two of their known spatio-temporal locations, given a bound on their travel speed. In this context, the known locations are often the result of observations or measurements, and they are called ‘anchor points’. The classic space-time prism, in isotropic two-dimensional space, as well as in transportation networks, assumes that the measurements of these anchor points are exact. Whereas, in many applications, we can assume that time can be measured fairly precisely, this assumption is unrealistic for the spatial components of measured locations (we think of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 errors, for instance). In this paper, we extend the classical prism from anchor points to circular ‘anchor regions’ that capture the uncertainty or error on their measurement. We define the notion of a space-time prism with uncertain anchor points, called uncertain prism, for short. We study the geometry of uncertain prisms in an arbitrary metric space to make this concept as widely applicable as possible. We also focus on the rims of uncertain space-time prisms, which demarcate the area that a moving object can have visited between two anchor regions (given some local speed limitations).  相似文献   
6.
黄土、古土壤剖面中物质粒度是恢复古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精确地测定粒径的大小,是准确而可靠获取气候变化信息的基本前提。通过对洛川典型黄土剖面古土壤S 4及相临黄土层高密度、连续样品多次重复粒度测试结果经统计分析表明:粒径测量的误差主要来自于两方面,即仪器测量与前处理过程,其中前处理过程的影响是粒度测量中误差的主要来源。同时证明,单次测量结果具有不确定性,因此可靠的粒度参数需经多次测量平均获得。但是,此过程会导致某些快速变化信息的丢失和因峰态的平滑而造成粒度变化所反映的变化幅度弱化。  相似文献   
7.
俄罗斯东部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万永坤  董锁成  王菲  李泽红  李富佳  李俊 《地理研究》2013,32(10):1890-1898
区域差异历来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区域差异长期扩大、过分悬殊,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而处于转轨时期的俄罗斯,由于各种矛盾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区域差异不断扩大。针对俄罗斯东部地区人口分布特点,利用超越对数计量模型深入分析后发现,俄罗斯东部地区科技贡献率都较低,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劳动力和物质资本的投入,并且劳动力对经济贡献率远高出物质资本的贡献率。要转化优势、加快经济增长,就必须把自然资源与科技创新和劳动力发展等结合起来,提高人力与物质资本的直接产出弹性和外溢弹性,是俄罗斯东部、乃至整个俄联邦增强经济实力,在国际贸易中争取最大利益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基于偏差原则和正则化方法反演晴空地表BRDF和反照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一种反演晴空地表反照率快速稳健的新算法——混合算法。该方法首先利用双参数模型函数确定正则参数的初始值,然后由基于Morozov偏差原则的高阶收敛算法确定正则参数,继而通过Tikhonov正则化手段来反演BRDF模型。从POLDER-3/PARASOL BRDF数据库中任意挑选不同覆盖的地表像元测量数据,与MODIS全反演法结果作比较,对比较结果给予了讨论;最后选择天津市地区的卫星图像进行反演实验,并就反演结果给出了误差分析和算法模型的评价。  相似文献   
9.
王伟  李建平  丁瑞强 《气象学报》2011,69(4):555-569
大气季节内振荡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就是其复杂多变的传播特征。为了进一步分析大气季节内振荡的传播特征及其不同传播方向分量的不同作用,基于波的传播理论,对时-空谱分析进行了发展,提出了时-空二维波传播分解方法,并用理想函数验证了其正确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对任一时-空二维序列,采用此方法均可正确地分解得到空间上具有不同传播方向的3部分分量:前进波、后退波和驻波分量。之后,对向外长波辐射(OLR)、200和850hPa纬向风的东传、西传分量以及驻波分量分别进行联合经验正交函数(CEOF)分析。结果表明,在东传分量上,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主要表现为纬向1波的向东传播,与对流层高、低层纬向风呈现反位相的斜压结构,和未分解的情况相比,前两个主要模态重要性的排序出现了颠倒,说明通过时-空二维波传播分解,避开了各分量之间的相互影响,进一步揭示了前两个模态的物理意义及其在季节内振荡中的重要性;在西传分量上,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主要表现为纬向2—3波的向西传播;驻波分量主要表现出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反位相结构。对热带地区大气季节内振荡的东、西分量的分析,深化了对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东传、西传特征的了解,这对于热带大气季节内振荡更加准确预报及其...  相似文献   
10.
中尺度对流系统与东北暴雨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05-2007年6~8月FY-2C卫星逐30min红外云图资料,对东北及其邻近地区中尺度对流系统(包括椭圆型(MCC型)和持续拉长型(PECS型))进行普查分析,并把中尺度对流系统(MCS)分成3种尺度:MCC(或PECS)、MαCS和MβCS,统计分析了它们的时空分布及其与暴雨的关系。结果表明,MCS主要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