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3篇
地质学   7篇
  2021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1.
张旗  陈龙红 《地质科学》1997,32(1):88-95
用质子探针技术对双沟地幔交代熔融物的微区微量元素进行了测定。研究表明,地幔橄榄岩中的残留矿物橄榄石和斜方辉石仅含Ni和Zn,而Ga、Ge、Sr、Rb、Zr、Y、As、Pb等微量元素主要集中在地幔部分熔融所产生的矿物(尤其是尖晶石和绿泥石)中。微区范围内微量元素的分布表明,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地幔不均一性的尺度可达微米级,通常解释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在开放系统下地幔交代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云南新平县双沟蛇绿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双沟蛇绿岩由基底岩石、辉长—辉绿岩和玄武岩三部分组成。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表明,双沟斜长二辉橄榄岩中存在地幔交代作用的证据,属于浸染橄榄岩(impregnated peridotite)。蛇绿岩岩石组合中缺少超镁铁质堆晶岩和席状岩墙群,而辉绿岩和玄武岩的化学成分与MORB相拟,表明双沟蛇绿岩的形成机制与大洋中脊环境类似,但岩浆房很小,扩张速度缓慢,推测相当于哀牢山古特提斯小洋盆扩张早期的裂谷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双沟印支期花岗岩地球化学和地质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沟狗头坡花岗岩属高SiO2、K2O的过铝质A2型后造山(后碰撞)型花岗岩,形成于伸展构造背景下(地壳厚度<15km)。U-Pb锆石测年得到双沟岩体的年龄为235.4±1.4Ma。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双沟岩体的侵位时间和地球化学性质说明T2末期之前,金沙江-哀牢山洋盆业已闭合,碰撞造山期已经结束,研究区进入了造山带垮塌机制下后造山的伸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王慧平  朱粉利 《云南地质》2012,(3):351-353,330
双沟金矿常规找矿方法难有突破。用地电化学勘查法(CHIM)对矿区深部开展隐伏矿预测,共圈定金异常4个,经钻探工程验证,深部已发现金矿脉。  相似文献   
5.
云南新平县双沟蛇绿岩中地幔岩初始熔融物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本文描述了野外和镜下所见到的双沟二辉橄榄岩中初始部分熔融现象,研究了初熔物的矿物、主元素、微量元素以及稀土元素。它们源于LREE亏损的地幔岩,其成分是超镁铁质的,它们向上运移,经过某种分离过程才演化为玄武质岩浆,进入洋壳底部的岩浆房,因此,初始熔体应是所谓玄武质或苦橄质原始岩浆的源泉。文中还讨论了初始熔体形成条件以及铬铁矿的成因。  相似文献   
6.
张旗 《岩石学报》2021,37(4):957-973
"双沟蛇绿岩"是笔者最早研究的蛇绿岩之一,位于云南哀牢山带。双沟出露的岩石有二辉橄榄岩、辉长岩、辉绿岩、斜长花岗岩、玄武岩、硅质岩等。辉长岩亏损LREE,锆石U-Pb年龄为362~328Ma。玄武岩具N-MORB和E-MORB的特征,锆石U-Pb年龄为249Ma。研究认为,"双沟蛇绿岩"可能产于陆间小洋盆或裂谷或裂陷槽背景。但是,双沟没有可信的深海沉积和混杂堆积的记录,虽然岩石组合类似蛇绿岩,地球化学也具有MORB的特征,暗示双沟可能不是一个典型的蛇绿岩。如果双沟不是蛇绿岩,则晚古生代的哀牢山带就不存在一个有一定规模的洋盆,也不可能存在大陆碰撞的记录。双沟不是蛇绿岩是什么?可能是造山橄榄岩(Orogenic peridotite)。造山橄榄岩与蛇绿岩的岩石组合类似,蛇绿岩的橄榄岩产于洋壳之下;造山橄榄岩产于陆壳之下。检讨双沟蛇绿岩的研究,反思蛇绿岩的概念。笔者认为,斯泰因曼的"三位一体"概念是合适的,1972年彭罗斯会议的决议是正确的,1996年怀柔会议构造学家对蛇绿岩概念的理解是对的。考虑到混杂堆积对于蛇绿岩的重要性,建议将混杂堆积也作为与蛇绿岩相伴的一个重要指标加进来。如果这个想法合适,则一个完整的蛇绿岩组合将由三个要素组成:1)岩浆岩(包括地幔岩、堆晶岩、侵入岩和火山岩,代表大洋岩石圈的物质组成); 2)深海沉积(代表洋盆顶部的物质组成); 3)混杂堆积(代表洋盆消失、陆块碰撞的构造产物)。蛇绿岩不同于其他岩浆岩,其研究需要特殊的方法和思路,明白这一点,蛇绿岩研究才能走上正轨。双沟蛇绿岩研究遇到危机,中国其他一些蛇绿岩也可能需要重新审视。因此,检讨双沟蛇绿岩,对反思蛇绿岩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The early Carboniferous Shuanggou ophiolite lies in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Ailao Shan orogenic belt between the South China Block to the north and the Indochina Block to the south. The ophiolite consists of meta-peridotite, gabbro, diabase and basalt, capped by radiolarian-bearing siliceous rocks. No layered gabbros or sheeted dikes have been observed. The meta-peridotite underwent low degrees of partial melting, consistent with the low magma budget of this oceanic lithosphere. Whole-rock rare earth element analyses of gabbro indicate a geochemical affinity with normal mid-ocean ridge basalts, consistent with the crystallization order of plagioclase followed by clinopyroxene recognized in the gabbros. The ophiolite is believed to have formed in a small, slow-spreading oceanic basin. Collision of the Indochina Block with the South China Block in the late Paleozoic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closure of the oceanic basin and emplacement of the ophiolite in the Ailao Shan orogenic belt.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