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1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篇
海洋学   2篇
自然地理   1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商州黄土记录的最近六十万年来东秦岭古环境变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商州黄土剖面系东秦岭南侧的商—丹断陷盆地中丹江三级阶地上的黄土堆积,其形成年代不晚于0.6MaB.P.。在过去0.6Ma这个时段,商州黄土剖面地层结构、磁化率以及粒度和地球化学特征反映的东秦岭6个湿热—干冷气候旋回与黄土高原黄土剖面的气候变化记录以及深海沉积氧同位素气候阶段是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2.
有关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扩展与隆升的讨论*   总被引:33,自引:17,他引:3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藏高原晚新生代的扩展和隆升对周边环境演变产生重大影响,确定扩展和隆升的起始年代是一个重要的科学问题。近年来在六盘山、积石山和祁连山及其相邻盆地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5~10MaB.P. 或约8MaB.P. )发生了准同期、影响深远的构造变形,导致了沉积盆地的消亡和山脉的隆起。青藏高原北缘的阿尔金山和东缘的岷山、龙门山及川滇高原也在该时段发生了构造活动的加速和构造隆升。所有这些准同期的事件反映了约8MaB.P. 前后青藏高原向周边的扩展,扩展的方式是通过一系列逆冲断裂、褶皱变形、左旋走滑及其伴随的山脉隆起和盆地消亡而实现的。该时期青藏高原的扩展导致了周边的环境变化,奠定了今日环境的格局。  相似文献   
3.
According to the synthetic multi-disciplinary study on the lake sediments from core RM of Zoige Basin, i.e. the deepest wholly-collected core in Tibetan Plateau, the palaeoclimate and palaeoenvironment for the basin in the past 0.9 Ma have been reconstructed. The analytical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re distinctively exist 3 accelerated uplifting periods for the east Plateau in the past 0.9 Ma, i.e. 800, 360 and 160 kaB.P., with the study on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the texture of sedimentary cycles and variations of depositional rates, in conjunction with the environment features of cold/warm to dry/wet combination. The paper also probes into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 under the 3 accelerated tectonic-upliftings o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change.  相似文献   
4.
由地化元素所揭示的近30MaB.P.以来气候演变的序列及特征,即在第三纪大部分时间中,虽有冷干与暖湿的交替变化,但气候状况相对稳定;进入上新世后,气候不稳定性显著增加,表现为冷干与暖湿大幅度、频繁地交替,至第四纪早期,才又表现出相对冷湿的环境特征。这一变化特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亚季风由上新世前不显著至上新世中逐步建立,直至第四纪早期稳定建立的动态过程。由地化元素揭示的近30MaB.P.以来的气候演变过程与孢粉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其变化很可能同青藏高原的阶段性隆升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离石丰义剖面2.50 MaB.P.前后地质事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离石丰义剖面红土与黄土之间发育的厚约2m的岩性混杂层从磁性地层、稳定同位素、天体撞击事件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初步认为M/Ga界限位于岩性混杂层中部,从N2红土到岩性混杂层,气候由干热暖湿转变;由岩性混杂层到第四纪黄土,气候由暖湿向干冷转化 ;在岩性混杂层中发现有蛎量的强磁性微颗粒,可能为微玻璃陨石或铁质陨石,这可能意味着一次天体撞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角洲第四纪沉积记录与古环境响应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选择长江三角洲南东部贯穿第四系沉积的钻孔SG7,进行沉积物测年、沉积特征、粒度、磁化率、孢粉和主量元素的系统研究,以揭示长江三角洲在第四系地层的源区变化及其环境意义.研究表明,长江三角洲第四系的物源区在1.2MaB.P.前后存在显著差异,2.6~1.2MaB.P.主要为现代长江口南西部的小流域,母岩以上侏罗统凝灰岩为主...  相似文献   
7.
云南鹤庆盆地2.780~1.802MaB.P.期间的 古植被和古气候*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鹤庆深钻421.7m以下岩芯的孢粉组合揭示2.780~1.802MaB.P.期间鹤庆盆地周围山地植被类型的更替主要是松林和寒温针叶林林带的上下迁移,并且研究区在第四纪之前就已基本具备了目前的主要植物种类及其自然地理轮廓。根据孢粉组合中寒温针叶林主要成分的孢粉含量变化推测研究区周围的山顶气候在2.780~1.802MaB.P.期间依次经历了相对温和偏干→整体相对寒冷潮湿→温和偏干→寒冷较湿→温凉较干→温和偏干→寒冷较湿的7次明显波动;同时结合孢粉组合特征和山顶气候推测盆地周围较低海拔区的气候经历了温暖干旱→整体相对温暖潮湿→温暖干旱→温凉较湿→温和偏干→温暖干旱,但夏季有一定降雨→温凉较湿的7次明显波动。在重建古植被与古气候时,还根据孢粉组合中寒温针叶林的主要成分与喜热成分的孢粉含量变化,探讨了2.780~1.802MaB.P.期间不同时段导致研究区周围山地垂直植被带迁移的主要原因,即区分了构造抬升与气候变化对其影响的可能性。研究认为2.729~2.608MaB.P.期间寒温针叶林面积增加主要是由于山体强烈抬升造成的,此次山体强烈抬升正对应着晚新生代地质时期青藏高原强烈隆升的"青藏运动B幕",而其他时段的寒温针叶林面积增减主要是气候变化引起的。  相似文献   
8.
一次重要的第四纪构造运动及环境效应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在第四纪早更新世晚期(1.6 ̄1.0MaB.P),中国大陆陆发生了一次十分强烈的构造活动,造上更新世地层的普遍褶皱和断裂,并有火山活动,同时,这 一次十分重要的造貌运动,它导致了高原面的形成并整体抬升,从而奠定了中国现今地貌格局,这次构造运动地中国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它使大片处于鼎盛时期N-Q1的古湖消亡,中国现今的主要水系定型,植被分布形式发生变化和气候转型。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