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地质学   14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背坞地区的斑点构造分为同生碎屑和变斑晶两大类共7种。详细论述了各种斑点的分布和变形特征。认为同生碎屑为浊流沉积成因,分布受地层控制;同构造变斑晶受韧性剪切带控制,是浅变质碎屑岩中进变质韧性剪切带的重要标志之一。通过对斑点构造进行应变测量,重新厘定了区内的韧性剪切带,估算了褶皱变形压缩率和大背坞韧性剪切带的压缩量、剪切位移,认为本区主要经历区域褶皱和韧性剪切两期变形。  相似文献   
2.
大背坞金矿床属贫硫化物(糜棱岩)石英脉型,该矿床有用组分唯有Au,自然金是Au最主要的赋存形式,几乎集中富集了全部Au组分.虽然矿石中有极微量的银金矿,并在方铅矿中发现可能还存在次显微金,但含金量却微不足道.石英、黄铁矿、毒砂是自然金的主要载体.自然金成色高,多以中粗粒裂隙金形式产出,粒间金次之,包裹金较少.本矿床中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不发育,含量少,但它们与自然金关系密切,镜下常常发现与自然金共生赋存于较粗粒的黄铁矿、毒砂等载金矿物中.这3种硫化物是发现富矿化的标志.铅同位素结果表明本金矿成矿物质来源于前震旦纪变质沉积岩,中元古界双桥山群是矿源层.金以络合物的形式迁移.当温度降低(低于300℃),含矿溶液进入容矿空间压力降低,金发生沉淀.矿化早期石英脉包裹体pH值4.91,Eh值164.52,到矿化主期pH升高到6.38~6.72,Eh降低到57.44,从而使金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大大降低,促使金发生沉淀.  相似文献   
3.
江西大背坞地区浅变质碎屑岩中韧性剪切带变形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陈柏林  沈庭沅 《现代地质》1998,12(3):311-317,T001
浅变质碎屑岩中韧性剪切带的变形特征不同于长英质岩石中的韧性剪切带。以江西大背坞地区为例,阐述了在浅变质碎屑岩中鉴别韧性剪切带的标志,提出这种变形的构造岩的分类方案,同时对大背坞地区韧性剪切带进行应变测量和剪切位移估算,最后在岩石组构特征和综合分析基础上指出这种韧性变形机制是粒间滑动和粒内变形,其形成深度5~8km、温度250~350℃、压力010~020GPa,是一种发育在地壳浅层次的低温低压条件下的韧性变形,其变形变质作用相当于低绿片岩相。  相似文献   
4.
大背坞式金矿控矿构造特征及其找矿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依据控矿构造的变形相及其与成矿的关系,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特点,总结出大背坞式金矿的成矿前构造、成矿期构造和成矿后构造,并对其在成矿中的作用和找矿中的意义进行了较为系统地探讨。  相似文献   
5.
江西大背坞金矿床地球化学研究刘建民王平安董法先陈柏林(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1)关键词地球化学金矿床大背坞江西1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区地球化学场大背坞金矿床位于江西省浮梁县,属含金石英脉型高中温岩浆热液矿床。矿区地层为中元古代双桥山...  相似文献   
6.
大背坞金矿区及其外围前寒武系经历了三期构造变形:第一期形成近东西向障公山扇形复背斜及轴面流劈理;第二期形成北东向中常褶皱及轴面折劈理;第三期形成北东向挤压破碎带。第三期构造变形发生于700Ma左右。三期构造变形使围岩中分散的金富集形成三期含金石英脉。成矿受早元古代障公山群第五岩组矿源层、障公山复背斜西倾伏端、折劈理带、挤压破碎带复合控制。  相似文献   
7.
以大背坞和彭山地区多年来的找矿实践为基础,结合新一轮地质矿产勘查工作的性质和目的所作的思考,认为:对待前人资料应该历史地、辨证地分析,并尽可能地取其真实为我所用;构造解析应该从野外第一手资料做起,并成为整合新老资料的有效手段;多尺度、多侧面、全方位、动态的对比有利于找矿认识的深化,亦是研究控矿地质因素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江西大背坞地区浅变质岩中同生碎屑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同生碎屑是沉积岩中一种反映动荡沉积环境的典型构造现象。笔者在大背坞地区首次发现了同生碎屑,这对确定双桥山群属于浊流相沉积提供了又一重要证据。根据同生碎屑的变形特征,笔者认为本区双桥山群地层主要经历两期变形,即以压扁为主的区域褶皱变形和以剪切为主的韧性剪切变形。  相似文献   
9.
江西大背坞金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江西大背坞金矿床赋存在中元古界双桥山群第二岩性组中,产于燕山期花岗岩体的旁侧,受韧性剪切带及其中的挤压破碎带控制。流体包裹体及氢、氧、碳、硫、铅、硅、锶同位素特征表明,参与成矿的碳以岩浆源为主,铅以壳源为主,锶源于上地壳,硫和硅来自地层,流体水以岩浆源为主,混有变质残留晶间水和一定数量的大气降水。矿床成因上应属与燕山期花岗岩浆活动有关的中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10.
以面线理构造为依据,结合相关的岩矿测试结果,论述了大背坞金矿田控矿构造变形相及其与成矿的关系,并从大地构造演化体制探讨了其成矿机制。是下扬子板块东南缘、江南地块(古陆)东段障公山地体核部特有的、构造历经相对中深层次至浅层次的变形叠加、有用元素在相关的源媒、相宜的场相环境中逐步富集直至成矿的最终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